(資料圖片)
【解說】距今500多年前,江西南昌寧王府的婁妃用發絲繡制成字畫,成為贛發繡第一代傳承人。日前,記者走進南昌市東湖區的一棟樓房,贛發繡第十七代傳承人陶永紅正在埋首飛針,展示發繡技藝。 發繡以其獨特的魅力,被譽為“東方一絕”。贛發繡,是指在贛繡基礎上演變而來,以發絲為線在布織物上進行刺繡的一種具有贛鄱地域特色的民間手工刺繡藝術。 陶永紅告訴記者,以發做繡,可以經耐歲月,千年不腐。她8歲開始就跟隨母親宋德華學習贛發繡技藝,將贛發繡針法擴展至二十余種,還研制出“渦紋針法”和染發技術,將“墨繡”拓展為“彩發繡”,并對這項手工技藝定制了一系列相關標準。 【同期】贛發繡第十七代傳承人 陶永紅 我們在傳承的過程中,把我們所有的工藝,包括我們手藝都經過了一些標準化的定制,比如現在我們有24道工序,62道流程,有24套針法,20套輔助針法,包括我們繡工的級別,從一級到八級都有一個等級的分配,把所有的這些都標準化,包括我們產品走向市場的價格的標準化,我們也打破了千年手工產品沒有標準化的這種(情況)。 【解說】陶永紅介紹,贛發繡技藝分為上繡繃工序、底稿繪制工序、發絲刺繡工序、繡品裝裱工序、發絲漂染、短發拼接工序等幾方面,每一方面又有多種小工序,極其復雜。 然而,發繡作為民間刺繡的一個分支,傳播范圍和影響范圍都很有限。與此同時,由于發繡學藝時間長,所用材質特殊,同樣的作品因使用頭發的不同,在技法處理上就會有較大差異,所以要求藝人不僅具有心細、心靜、耐性好等品質,還要求其掌握書畫、素描等基本技法,有較高的入行門檻。 【同期】贛發繡第十七代傳承人 陶永紅 女同志的頭發有上粗下細,男同志的(頭發)又短又硬又粗,胎發的它又細又短,有的是會有一些脆,有一些是韌勁很好的,對我們繡工來說它的差異化都很大,手重又不行,會斷,輕了又不行,輕了它會打結,所以力度要掌握得比線繡的要好,線繡就是可以隨意力度,可以不需要掌握這個力度,這個我們是必須要掌握的,我們漂、染、包括拼接,所有都是我們一站式完成的,所以這個就是說我們的技藝的門檻也比較高。 【解說】克服種種困難,陶永紅一直在不遺余力地推動贛發繡的發展。2010年,贛發繡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如今,陶永紅還開發出各類新產品,如用嬰兒的胎發為其繡制肖像,用夫妻雙方的頭發繡成婚紗照等,使用頭發這一保存時間長久的材料,來為作品注入感情。通過堅持不斷研發和創新,陶永紅正為贛發繡這一古老的技藝注入新的活力。 記者 華山 李韻涵 江西南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