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8月22日電 題:世上“永不沉沒”的Friendship,要從Lisbon Maru Ship說起……
日前,《里斯本丸沉沒》紀錄片特別放映活動在倫敦舉行。
【資料圖】
近400位英軍戰俘后人從英國各地乃至澳大利亞趕去觀影,只為重溫那些和長輩有關的點點滴滴。
“里斯本丸”號船事件發生了什么?
時光回溯至1942年10月,日軍征用“里斯本丸”號客貨船(the Lisbon Maru ship)押運1800多名英軍戰俘從香港返回日本,途經中國舟山附近海域被美軍擊中,843名英軍戰俘遇難,384名英軍戰俘被當地漁民舍命救起。
海難發生時,附近海島的舟山漁民聞訊,紛紛搖著各家各戶的漁船自發下海營救。當時凡是有船有能力下海的,包括十來歲會浮水、搖櫓的海娃,基本上都出動了。漁民奮力救助至午夜為止,歷時12小時。目睹落難英俘如此凄慘現狀,眾漁民家里存糧原本就不多,卻慷慨大方地拿出僅余的全部大米、魚干制品、蕃薯、土豆等食物,讓給英俘享用,并安排住宿。
圖為2005年,“里斯本丸”號船幸存者查爾斯·佐敦(左一)與東極漁民陳永華在東極相擁。洪曉敏供圖中國淳樸漁民的勇敢壯舉,使得身陷滔滔大海的苦難英聯邦戰俘們絕境逢生。但日軍在10月3日開始上島搜查,抓走了381名英軍戰俘。只有3名戰俘因為被漁民藏在山洞里,躲過了搜查。后來,這3名英軍在中國人的幫助下輾轉逃到重慶,里斯本丸事件的真相才得以大白于天下。
東極島的孩子聽著這個故事長大
在舟山東極歷史文化博物館的二樓,有一個面積近200平方米的“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紀念館。
1968年出生的梁銀娣是土生土長的東極青浜人,自2003年開始,梁銀娣配合東極鎮開展“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歷史文化研究工作。
“其實在東極長大的孩子都知道這個故事。”梁銀娣說,她的外公、舅舅等親人曾參與救援,“特別是夏天晚上納涼,大人們就會講故事,他們講了很多遍,我們聽了很多遍。”
圖為“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紀念館一景。 舟山市普陀區委宣傳部供圖“越是深入了解這段歷史,越覺得自己有責任,把它守護好、講下去。”梁銀娣說,雖然當年參與救援的漁民都已離世,但他們身上那種精神不會過時。“我也想竭盡所能,把‘里斯本丸’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把這種勇敢善良傳承下去。”
幸存者后裔與舟山人民的友誼至今在續演
在舟山市委黨校工作、近年來一直參與“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紀念活動的吳似真和“里斯本丸”號船幸存者丹尼斯·莫利一家成為了朋友。“雖然遠隔重洋,但我們基本每月都要聯系一次。”她說,從日常問候到分享孩子成長照片,再到互贈禮物,兩家的關系日益密切。
“里斯本丸”號船幸存者及家屬與舟山人民始終保持著友好互動往來。令吳似真印象最深的是,2017年10月2日,在“里斯本丸”沉船事件75周年紀念活動現場,98歲的莫利專門發來感謝信:“我想向舟山的漁民衷心說聲道謝,感謝他們75年前那天的拯救行為,是舟山漁民在關鍵時刻扭轉了局面。”舟山市著名書法家倪竹青則向莫利贈送了一幅“中英友誼長青”的墨寶;并向英國威爾斯王妃皇家軍團贈送一幅“怒海生死情”的卷軸。此后,兩位老人就有了書信傳遞。“如今,老人已逝,但見證友誼的書信卻被定格。”吳似真說。
這些年來,紀念“里斯本丸”號船事件的相關活動不斷舉辦,這份情誼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
舟山漁民英勇營救“里斯本丸”號船英軍戰俘的感人事跡,是中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為盟友并肩作戰、共同抗擊法西斯侵略的重要見證,也是兩國人民結下深厚情誼的歷史佳話。
(稿件來源: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ID:qiaowangzhongguo;來源: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綜合中國新聞網、潮新聞、環球時報、杭州日報等;作者:金旭)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