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華語音樂劇《四籍家話》——
用歌舞展現方言魅力
(資料圖)
睿 加 次 拉
馬來西亞,多元文化交匯。在這片土地上,一部音樂劇喚起了旅居在此的許多華僑華人對鄉音的思念。
飲水思源不忘本
音樂劇《四籍家話》由亞洲音樂劇團打造、導演何靈慧執導、音樂總監阮柳韻與編舞莊耿祝領銜、36位演員和樂手參與。2015年以來,《四籍家話》已成功上演23場。7月2日,劇團結束了今年第4次演出。
《四籍家話》以粵客潮閩四地方言民謠演繹了馬來西亞華人祖輩“下南洋”的四個故事。鄉音如溪流,溫柔流淌在每位觀眾的心頭,將人們帶回往昔歲月。一名觀眾評價:“演出很棒,喚醒了我的兒時記憶。”
劇中,兒孫即將遠走他鄉,老母親緊握兒子的手,深情囑咐:“無論去哪里,都不可以忘記祖宗,不可以忘本!”這句話表達的正是《四籍家話》的主題:飲水思源。
創作這部音樂劇,源于導演何靈慧對母親的回憶與紀念。她的母親常說:“好賣祖公屋,唔好賣祖公話(賣祖宗的家產,也不能賣祖宗的語言)。”創作團隊深知方言的珍貴,希望通過這部劇傳承鄉音,喚起年輕一代對方言的重視和熱愛。
“真應該學習方言”
沈詩芳是參與《四籍家話》多場演出的老演員。她回憶:“最初不確定用哪幾個地方的方言時,我們聚在一起,探討自己的籍貫和方言,才發現方言如此美妙,如此有趣!”
初次接觸音樂劇表演的趙卿寧也深感方言之美。每次排練結束,她總是與家人朋友分享自己學到的方言。她說:“通過這樣的小事,也可以實現文化傳承。”
為了讓更多觀眾理解和欣賞《四籍家話》,劇團在演出時會提供中英文字幕,希望方言之美能穿越語言障礙直達人心。何靈慧提到:“演出后,有些只會說英語的當地華人找到我,非常誠懇地說他們真應該學習方言,保留如此美好的語言。”
何靈慧致力于用藝術作品傳遞正能量。她深信,真善美的事物能觸動人心。在這部音樂劇的感染下,老人們憶起往昔,年輕人感受家鄉的溫馨,小孩子們也能在鄉音中感受到文化滋養。
音樂劇連接著過去、現在和未來,老老少少的觀眾共同沉浸其中。這是一種跨越代際的情感交流。潛移默化間,鄉音在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心中悄然扎根。
《四籍家話》現已成為馬來西亞國家文化及藝術部認證的華人母語音樂劇,也成為很多留學生和游客來到馬來西亞希望“打卡”的一部藝術作品。
用心做文化傳承
創作音樂劇并不容易。在馬來西亞,市場規模小、藝術教育資源有限和資金支持不足都束縛著音樂劇的發展。何靈慧坦言:“因為資金問題,樂團樂手和演員們一起進行音樂彩排的時間非常有限。”
為了唱出標準的方言,劇團演員付出了十足努力。大多數年輕演員并不精通方言。他們通過寫拼音、繪制圖示、五線譜等多種方式努力記住發音。
何靈慧說:“我們盡力用有限的資源做到可以做到的極致。每當看見新的觀眾坐在舞臺下方,我們都會受到極大的鼓勵。”觀眾也能感受到劇團的付出,有一名觀眾說:“我為本地擁有如此用心且才華橫溢的表演藝術工作者而驕傲。他們用歌舞將方言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何靈慧相信,鄉音應該融入生活。每當《四籍家話》在《前人種樹后人乘涼》的歌聲中結束,總有觀眾熱淚盈眶,情不自禁地站起來鼓掌歡呼。
“作為華人,我們飲水思源。我們將繼續努力,將美好的鄉音傳遞給更多人,讓這種文化傳承永不中斷!”何靈慧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