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樓老街牌匾文化 千古文脈方寸間
(資料圖)
文\陳白羽
無數次經過海口騎樓老街,我都會被街道兩旁眾多的牌匾所吸引。當我第一次用審美的眼睛看這些牌匾時,就像開啟了一個新視界。看似簡單的牌匾,背后都蘊含著深厚的傳統和文化。
牌匾,也稱匾額,簡稱“匾”或者“額”,往往高懸于建筑物上部,也被稱為建筑之眼。牌匾作為中國傳統建筑中的重要構件,兼有審美和實用的功能。
牌匾與書法
最初,匾是扁表,即懸掛于門戶之上的一種書寫,意為向公眾宣示某種文告,后來演變成在建筑的門戶上題署名號。
宋人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記錄北宋晚期都城汴京市民生活場景的杰作,為我們了解宋代的市民日常生活提供了生動的視覺資源。《清明上河圖》中的一家店鋪特別醒目。店鋪上方橫向懸掛著“趙太丞家”的匾額。匾額書法為楷書。兩旁豎立著“治酒所傷真方集香丸”“大理中丸醫腸胃冷”的牌子。太丞是醫官名,可知這是姓趙的醫官家開的醫藥鋪。離趙太丞家不遠處還有一家客棧。客棧的豎立牌匾上用大字楷書寫著“久住 王員外家”。這種突出經營者身份的牌匾,無形中也起到了讓人信賴的作用。
在宋代,牌匾已經普遍應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商業街區,商家在店鋪門楣之上懸掛牌匾,已經成為一種普遍行為。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商鋪牌匾上的書法也越來越豐富,融合文字傳達商業信息。人們在靜觀牌匾時,具有了消費者和審美欣賞者雙重身份。
騎樓與牌匾
海口中山路騎樓老街兩旁的商鋪都掛有牌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大多數牌匾都直接鐫刻或雕塑在建筑之上。這種用石灰塑成或雕刻在石灰墻上的牌匾,被稱為灰塑牌匾。海口沿海,氣候特點是夏熱冬溫,雨熱時多,季風明顯。灰塑牌匾耐酸、耐堿、耐高溫,經得起日曬雨淋,可長時間保存。
中山路上騎樓建筑數量眾多,臨街商鋪林立。民國時期,這一帶是我國最南端的重要通商口岸。這里除了商鋪,街上還有郵局、銀行、酒店、戲院、公司、會館等,是一個比較成熟的商業區。“中央銀行”“交通銀行”“中南行”“平安銀行”“梨園”“五邑會館”“五峰莊”等牌匾就是歷史的見證。幾家銀行都是楷書題匾,端正規整。“梨園”是用石灰塑成的牌匾,白墻黑字,特別醒目。二字筆力沉雄,結構穩健,是顏真卿書法風格。“五邑會館”是在石灰墻面上陽刻而成,也是顏體楷書風格,結字勻稱大方,字里行間見英風豪氣,穩健之中見灑脫。“五峰莊”三字是楷書灰塑,用筆厚重,以中鋒為主,圓潤遒麗,結體落落大方,自帶一股風雅氣息。
街道兩旁偶見隸書牌匾,“郵政”清整方健,典雅端莊;“陳記”勁健虛靈,俊邁飄逸;“源豐隆”遒勁渾厚,舒展沉穩;“悅豐”疏朗挺拔,貌豐骨勁。
中山路上的牌匾,書法風格相對穩定統一,都是以端正的楷書、行楷、隸書為主,筆畫粗細變化不大,布白均衡,大體上是追求平正、典雅的中和之美。這既可以反映出建筑主人的行為準則要求,也與騎樓建筑的端莊穩重氣息相符。
中山路的牌匾集中在一個街區中,營造了濃郁的文化氛圍。這些店鋪的“字號”在此代代相傳,大多數店鋪經營雖然與藝術行業無關,但因其牌匾書法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使得這條街有了區別于普通商業街區的特殊性。這些字號牌匾對于美化空間、保留和存續文化記憶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