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包頭8月7日電 題:60余名專家學者內蒙古“行走秦長城”見聞
中新網記者李愛平
“我已經記不清來過多少次了,對這里的長城已有深厚感情,總想做點什么。”董耀會說道。
(資料圖片)
8月6日下午,此前寂靜的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固陽縣秦長城,迎來60余名專家學者,董耀會是其中一員。他是中國長城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旅游協會長城分會會長。
8月6日,專家學者在內蒙古固陽參加“行走秦長城”活動。李愛平攝
應包頭市固陽縣政府邀請,董耀會參加了當地主辦的“行走秦長城”徒步考察活動。
長期致力于長城研究、保護、宣傳和利用工作的董耀會,曾于1984年5月至1985年9月從山海關出發,歷時508天到達嘉峪關,完成明長城首次徒步考察,此舉也被外界傳為佳話。
8月6日,專家學者在內蒙古固陽參加“行走秦長城”活動。李愛平攝
在“行走秦長城”活動過程中,多名專家驚訝于固陽秦長城沿線的絕美風景,他們拿出手機拍下了秦長城溝壑中的潺潺溪水以及周邊巨石。
行走中,這些專家學者就固陽秦長城的沿途風景作一番考究,其中蒙恬、秦始皇等歷史名人不時出現在他們的談論中。
隨行的多家媒體記者稱,在固陽秦長城大家開啟了一場別樣的精神之旅。
固陽縣秦長城始建于公元前214年,是秦大將蒙恬率軍30萬為北抗匈奴而筑,漢武帝在位期間派衛青進行過修復,距今已有2200余年。
固陽縣官方資料顯示,固陽秦長城位于陰山深處,固陽縣境內墻體總長95.6公里,沿線布設173座烽燧,5座障城,是一個完備的古代長城軍事防御體系,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月7日,長城專家董耀會出席2023長城文化(包頭)研學講壇。李愛平攝
董耀會認為,固陽秦長城基本包括了秦長城的所有建筑類型,是秦始皇萬里長城的精華地段,在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著很強的代表性,可稱為“秦長城的博物館”。
8月7日,內蒙古固陽舉行長城文化(包頭)研學講壇現場。李愛平攝
擁有獨特歷史資源的固陽縣正在嘗試著走一條“文旅融合”的發展之路。
在8月7日召開的2023長城文化(包頭)研學講壇上,董耀會支招稱,固陽縣應建設秦長城國家步道,打造徒步旅游目的地。
董耀會此前受訪時表示:“秦長城本身的文化資源優勢和固陽秦長城周邊的環境優勢,還有生活在長城腳下民俗的吸引力,典型的農牧交錯地帶的特色,可以將游客留下來,然后根據不同的村莊設定不同的長城人家,開發不同的旅游項目、飲食項目,我想這應該是有前景的一件事。”
“我特別期待固陽能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這樣一個歷史契機,充分利用好國家的政策和國家的扶植支持的力度,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打造成一個國家層面上的文化展示和闡釋的示范,打造成文旅融合發展的示范。”董耀會這樣設想著固陽秦長城的未來。
記者從固陽縣政府獲悉,目前,固陽縣秦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項目已列入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十四五”規劃項目庫,主要建設地點位于固陽秦長城康圖溝段,擬建設紅色文化教育體驗區、長城文化展示體驗區、長城傳統風貌展示區和軍事文化體驗基地、長城文化展示基地、長城文化體驗基地等。
8月6日,專家學者在內蒙古固陽參加“行走秦長城”活動。李愛平攝
“包頭是內蒙古的重要城市,具有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尤其是長城文化豐富,歷史悠久,是一處典型的‘北疆文化’品牌展示和蘊藏的寶地。”內蒙古社科院院長包銀山表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既要有精妙的理論闡釋,更要從扎扎實實的基礎做起。(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