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連僑心 菁英添僑韻
【資料圖】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苑世敏 通訊員 董菁菁 策劃:張培發 統籌:羅麗娟
后枕獅山,前擁獅滘河,中山沙溪鎮圣獅村山水環抱800年,這座有著“珠三角最美鄉村”之稱的村落,始終保持著清雅恬淡的姿態。
今日的圣獅村,依舊風光秀美、人文氣息濃厚,獅滘河將村莊分成南北兩部分:南部主要為居民生活區和工業區;北部為農業生產區,形成了一帶串五區、兩圈蘊鄉景的格局。
圣獅村先后被評為全國敬老模范村、省僑界人文社區等。中山市最早的僑胞鄉村一級公益組織——團益公會、阮家舊宅等建筑群和孫中山衛士長阮漢三、我國科學制造牛痘疫苗先驅彭華利等名人名事的加持,為這座古村落增添了一抹“僑”的韻味。
目前,圣獅村旅居海外華僑、港澳同胞有4500多人,比戶籍居民還要多。僑鄉人闖世界的故事,仍在持續發生,推動圣獅村走向新的輝煌。
華僑遺跡煥發新生機
“期頤偕老”的百歲牌坊引路,沿著圣獅村村道再走數百米,就是圣獅正碼頭。
圣獅開村于南宋,當時的香山地區(主要包括今中山、珠海、澳門等地)還是一片海島,圣獅得名于獅山以東的古海灣圣獅灣。低洼的淺海水域,使得圣獅村先民可以捕魚為生。歲月變遷,滄海桑田,香山地區在明代開始與大陸相連,當時的海灣逐漸變成平原。
今天,圣獅村人用自己的方式紀念家鄉千百年來滄海變桑田的歷史,將一艘木船擺放在古碼頭入口處,引導來人回顧圣獅村古老的故事。
這是有著輝煌歷史的一個古村。
村中保留有獅山古海遺跡、古碼頭、百歲牌坊、團益公會、阮家舊宅等眾多古跡;涌現出彭炳綱、彭華利、阮漢三等各界名流。
隨著一代又一代圣獅人走出國門,晚清后,華僑華人攜資返鄉,支持家鄉發展,還留下了一棟棟中西合璧的僑房,這些“華僑屋”被形象地稱作“西裝屋”。
位于圣獅村團益街9號的彭華利、彭文偉醫學文化展覽館就是由僑房彭華利舊居改造而來的,館內墻壁上“醫德濟世 杏林世家”幾個字概括了彭華利和其子中山醫科大學原校長彭文偉追求醫學理想、造福人民的故事。
坐落在圣獅村惠來街43號,建于民國時期的阮家舊宅也是由華僑捐建,如今,這里已經成為中山市23個星級“僑胞之家”之一。
由僑胞興建的團益公會在歷史上是醫館、歸僑僑眷的議事場所,鄉僑彭華利把牛痘疫苗大量捐贈給家鄉,在團益公會免費為群眾接種近30年,服務群眾達10萬人次以上。為讓更多人了解和傳承樂善好施的“團益精神”,圣獅村對團益公會這一歷史古跡進行了重新修繕,將其作為圣獅華僑文化展覽館對外開放。去年,這里被打造成獅鄉藝術體驗空間。
時隔60年,今年6月底,83歲的彭燕玲又回到了圣獅村。上次,她跟當時已經快80歲的叔祖父彭華利回圣獅村祭祖。
這次,她特意從廣州回來參加彭華利、彭文偉醫學文化展覽館開幕儀式,細細了解這座兒時記憶中的村落。
“叔祖父故居門前的小路變成了寬敞平坦的大路,圣獅村在保護歷史、傳承僑魂方面做得很好,280平方米大的村史展覽館竟然可以放下那么多東西,”彭燕玲說。
用“鄉音”架起“僑”梁
用好僑資源,也要留住華僑心。
在圣獅村“僑胞之家”有一個獨特的“僑芯角”,墻面上寫著“聽得到的鄉音”“傳統隆都話”等字眼,房間一側放著隆都兒歌播放器。
不久前,圣獅村加拿大歸僑林炳軍來到這里,他按動按鈕,跟著播放器一起唱起家鄉兒歌:“搖,搖,搖嬉嬉,把飯炊。動炊飯,把未完……”
唱著唱著,他臉上露出笑容:“這首歌只有用我們家鄉話唱才能唱出韻味,小時候經常唱。對于遠在海外的華僑華人來說,家鄉話、家鄉美食都會勾起大家的回憶,是把我們和家鄉連接起來的紐帶。”
圣獅村醉心于為華僑華人們打造“家”的感覺,行走在圣獅村中,總能與家鄉話普及、知名僑胞介紹等展示牌不期而遇,同時,圣獅村也善于利用各種媒介保持與海外僑胞、港澳鄉親的聯系。
圣獅村擁有一系列歷史悠久、頗具特色的民俗活動,以“沙溪四月八”活動和敬老文化節為代表,通過引導僑界群眾參與到這些活動中來,幫助大家與家鄉產生聯結,實現家園認同。
今年農歷四月初八,已經有400多年歷史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沙溪四月八”盛大舉行,參加表演人員達到1500多人,其中歸僑僑眷子女有近200人,參與2023年中山市沙溪鎮非遺旅游文化周系列活動啟動儀式暨“沙溪四月八”民間巡游活動的達8萬人次,其中僑胞、港澳同胞約2000人次。
每年,圣獅村都會邀請從村中走出去的海外鄉親、港澳同胞回鄉參加這一盛事,后者也為“沙溪四月八”活動盡心盡力,每逢盛事必會捐資捐款。
“每年這個時候,就有很多僑胞、港澳鄉親與我們聯系,回鄉參與巡游活動。今年,參加‘沙溪四月八’當天活動的僑胞、港澳同胞約有300人。”圣獅村黨委委員、僑務工作負責人阮嘉誠說,還有數不清的僑胞通過觀看線上直播,實時關注家鄉這一文化活動,今年,各平臺線上直播觀看人次達到百萬。
此外,圣獅村還會通過曲藝社、文化藝術館等吸收僑界群眾為會員,每年組織開展30場次左右富有中山本土特色活動,打造圣獅僑界文化實踐品牌。
年輕血液流入老僑村
“90后”香港青年阮杰誠祖籍是圣獅村,2014年,大學畢業的他選擇回到中山創業,從事文化教育行業的他多次和圣獅村委會溝通,參與到家鄉文化傳播中來。
“從小就經常回圣獅村,看著家鄉變得越來越好,我們也想出一份力。圣獅村屬于隆都文化流傳區域,我們通過用隆都話講圣獅村故事、個人成長故事的方式宣傳隆都文化,實現傳承目的。”阮杰誠說,未來還將繼續宣傳家鄉文化,為華僑華人、港澳鄉親帶去家鄉的信息。
像阮杰誠這樣關心圣獅村發展的青年并不在少數,圣獅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嘉慶介紹,目前,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促進鄉村振興業已成為圣獅村發揮特色資源優勢、增加村民收入、促進鄉村人口就業和推動鄉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圣獅村也通過與高校合作等方式,尋找文化促進鄉村振興新路徑。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老師阿麗莎帶領學生連續9年開展中山文化名村活化工作,今年他們的尋·展古村落項目還入選了廣東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100個優秀示范項目,項目結對對象就是圣獅村。
“我們通過挖掘圣獅村非遺文化、民俗特色等,用更通俗形象的藝術形式將這些東西展示出來,讓更多人了解圣獅村。”阿麗莎說。
今年,這個團隊配合“沙溪四月八”策劃了一場民間藝術展覽。
“我們對圣獅村的非遺文化進行挖掘,結合‘沙溪四月八’舉辦了‘鳳起獅鄉’青年公共藝術展,以藝術裝置、快閃活動等形式活化古村落景觀風貌。”阿麗莎介紹。
如今,阿麗莎和學生以中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圣獅鳳舞為原型,創造的藝術作品仍懸掛在圣獅村團益公園涼亭中央,為圣獅村增添了時尚元素。
陳嘉慶希望,接下來圣獅村以本村民俗文化、商業文化為基底,高效利用街頭巷道空間打造特色文化景觀,著力推動文旅融合,以文化活化和創新賦能產業發展,形成新型的產業業態、吸引人才進駐,讓圣獅村的路走得更好、更遠。
特寫
團益公會以慈善博愛
凝聚海內外圣獅人
中山是一座博愛之城,從1988年,為給孤寡老人募捐善款,民間文化人發起“88敬老萬人行”活動,到如今,每年都舉行的受到海內外中山人關注的慈善萬人行,博愛的基因深深刻在這座城市的記憶中,也正帶領中山走向未來。
慈善、博愛的種子也早已融入圣獅村,這座常住人口只有4000多人、面積只有4平方公里的村莊早在上世紀就在全市率先探索慈善事業,華僑華人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在圣獅村委會悉心保存的歷史文件中,有一本《中山縣圣獅鄉象角團益公會概括》,當中詳細介紹了團益公會的故事,“團籌善款,益被貧民”8個字直接點出了團益公會的辦會宗旨,這幾個字旁邊有孫中山衛士長阮漢三的名字與蓋章,說明后者也曾經是團益公會事業的支持者和參與者。
這個由圣獅村鄉賢彭介生等人于1911年發起創辦的慈善公益機構,是香山最早的慈善公益機構之一,曾開展清溝渠、點街燈等公益項目,后開始贈醫試藥,這里還曾是“閱覽室”,當年很多村民在這里看報紙,了解國家大事,學習新知識,而這些報紙大部分都是華僑從國外捐贈的。
團益公會的會址多次變更,1913年,旅美、澳大利亞等國的230位圣獅村僑胞捐款建成永久會址,并被完整保存至今。
今年已經70多歲的圣獅村歸僑阮伯年輕時曾在團益公會內工作,免費為村民提供診治服務30年,在團益公會行醫的醫生全部義務看診,之后定期給予薪金。
為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傳承樂善好施的“團益精神”,圣獅村曾對團益公會這一歷史古跡進行重新修繕,并將其作為圣獅村村史館對外開放展覽。
當前,圣獅村正通過將本土歷史文化內涵融入基層治理建設,賦予“團益精神”新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內涵,讓這里發生的事情從贈醫贈藥、樂善好施,到現在的凝聚民心、共謀發展,讓“團益精神”在一代代歸僑僑眷、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中得以傳承,也讓慈善博愛的圣獅村風成為聯結海內外圣獅人的紐帶。
此外,“敬老”在圣獅村也是一件傳承許久的傳統。1996年12月21日,圣獅老人福利基金會應運而生。當天沙溪鎮黨委政府領導、村賢仁人、僑胞鄉親與村中500多名老人濟濟一堂,筵開百席,為圣獅老人祝壽賀壽,共襄善舉。
目前,圣獅老人福利基金會形成了村黨委以及村委會帶頭推動、全體村民主動、海內外同胞熱心人士聯動的發展格局,逐年壯大,老人福利逐年提高,敬老活動形式多樣,僑心與鄉情在這里交匯。
聲音
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教授張國雄:
用僑鄉文化聯結華僑華人
在走訪中山市沙溪鎮圣獅村的過程中,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教授張國雄對圣獅村保護僑鄉遺產、傳承僑鄉文脈的做法表示贊賞。
他認為,中山是珠江三角洲城鎮化進程比較快的地區之一,在城鎮化過程中,僑鄉遺產怎么保護、僑鄉文脈如何延續是一個帶有全局性的問題。
“圣獅村能夠將僑鄉遺產組團式地保留下來,很難得也很少見。這里有專門的生態農業區、工業區、原居民聚居區等,是華僑華人文化、僑鄉遺產分布比較多的僑村,這些資源都被很好地保留下來。”張國雄說,“比如村中的老碼頭,通過這個碼頭可以看到圣獅村地理環境的變化。此外,村中的僑房建筑、中山市最早的村級慈善組織團益公會和碼頭形成一個片區。”
他認為,在廣東僑鄉文化里,圣獅村有其特殊之處,近現代的慈善文化是華僑傳回來的,在圣獅村可以看到這種慈善文脈的延續。
“華僑把近現代的慈善理念傳進來,建立慈善組織,而且在家鄉有序開展慈善活動,成為一個傳統。”張國雄說,“今天的沙溪鎮每年為60歲以上的老人發大米,圣獅村舉辦敬老文化節,也是在傳承一種對老年人的關愛。在圣獅村,我看到了僑心與初心。遠在他鄉的僑胞最掛念家鄉的還是精神層面的東西,這些東西也是將海外僑胞和家鄉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媒介。圣獅村很好地保留下來僑村遺產的現象,是值得重視的。”
如何進一步保護好僑村遺產,加深僑二代、僑三代對家鄉的印象?
張國雄建議,首先要保護好僑村早期的遺產。要思考從農業農耕文明社會鄉村變成僑鄉、城鎮化的過程中,文脈如何保留。其次,要重視宣傳,將僑村最新的信息通過媒體傳到世界各地,讓鄉音、村貌看得見、聽得到,增強華僑華人對家鄉的了解,增強他們“根”的意識,喚起他們的鄉愁。
“沙溪四月八”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圣獅村是這一民俗的主要流行區域,每年巡游都會有眾多海外鄉親和港澳同胞回鄉參加。
張國雄表示,可以用好“沙溪四月八”這張文化牌,吸引海外鄉親參與這一重要文化活動。
“從圣獅村走出去的華僑華人、港澳鄉親參與‘沙溪四月八’巡游時,將自己與家鄉的聯系具象化,這種聯系可以成為一種精神寄托和鼓勵,這樣的活動也是僑村跟海外鄉親產生聯結的紐帶。”張國雄說。
足 跡
圣獅村旅外鄉親眾多,主要分布在新加坡、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斐濟、秘魯等20多個國家和中國的港澳地區,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有4500多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