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碉樓:開平打造文化名片
高 喬 王曼曼
(資料圖)
“恨我金山困難返,念盼三載唯夢幻,經歷數番死百般難,才闖出鬼門關……”悠揚胡琴聲中,頗具嶺南風情的唱腔讓人耳目一新,一段關于開平碉樓的故事由此展開。
近日,新編粵劇《碉樓》在廣東省開平市赤坎古鎮僑鄉國際旅游度假區上演。粵劇與碉樓,一個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個是世界文化遺產,兩張世遺名片“牽手”,讓開平碉樓換上文化“新裝”,傳遞華僑華人愛國愛鄉深情。
經典創新
粵劇《碉樓》是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擔任藝術顧問、廣州粵劇院在2010年創作排演的新編粵劇。該劇以碉樓為載體,通過講述廣東江門開平華僑司徒永堂的家史以及司徒鎮海與秋月的愛情故事,再現早年江門華僑異鄉打拼的血淚辛酸和愛恨情仇。2022年,在多方合力推動下,粵劇《碉樓》啟動復排,并于近日在2023年“中國僑都·紅線女粵劇藝術周”活動中與觀眾見面。
“新編粵劇《碉樓》舞臺選在開平赤坎古鎮景區一處古戲臺。根據古戲臺的建筑特點,我們對劇本和表演形式做了一定改動。比如,在男女主人公舉行婚禮時,演員從古戲臺走到觀眾身邊撒喜糖,在觀眾中間拜天地。”廣東省藝術研究所青年導演、本劇復排導演吳燁華接受本報采訪時介紹,“為了保留粵劇的原汁原味,從走步、唱腔、念白、咬字,到人物臉部細節動作表演,我們都一點一點給演員們引導糾正。經過1年多的排練,演員們進步很大。”
雙遺薈萃
“我們將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賦予粵劇文化新的時代力量,讓世界在江門讀懂廣東、認識中國,透過廣東看到中華文化的新氣象。”江門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冀說。
開平現存碉樓1800多座,是廣東五邑僑鄉中碉樓分布數量最多的地區。碉樓原是早年華僑為保護家眷和財產安全,集資建設的多層塔樓式建筑。近年來,開平碉樓變身“網紅打卡地”,成為城市文旅體驗的新名片。粵劇則被譽為“南國紅豆”,是嶺南文化的瑰寶。江門粵劇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先后孕育了粵劇復興鼻祖鄺新華、紅派藝術創始人紅線女、粵劇名家關德興等。
“碉樓之下演《碉樓》,可以說是‘雙遺薈萃’。”開平市文化館館長羅順飄接受本報采訪時說,新編粵劇《碉樓》就像一個窗口,讓更多觀眾聆聽開平華僑華人艱苦打拼的歷史故事,感受碉樓背后的華僑華人愛國情懷。
傳承文化
作為廣東省文化繁榮專項資金扶持項目和江門市文化強省專項資金扶持項目,新編粵劇《碉樓》在廣州首演后,回到江門、開平等地巡演。未來,該劇將在開平赤坎古鎮進行常態化演出,“落戶”開平。
“在碉樓所在地上演當地發生的歷史故事,更能增進觀眾對這段歷史的了解,拉近人與建筑的距離,也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碉樓》就像一個‘時空隧道’,連接著華僑先輩和僑鄉民眾,也貫通了碉樓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吳燁華說,“相信會有更多青年人加入《碉樓》劇組,為這張‘雙遺名片’注入新鮮血液。”
羅順飄說:“我們希望將《碉樓》打造為開平的文化名片,讓更多游客在開平不僅能看到實體碉樓,也能欣賞粵劇《碉樓》,從而全方位感受碉樓文化魅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