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騷亂背后的“無解題”
作者:曹然
(資料圖)
發于2023.7.3總第1098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一名17歲的非洲裔快遞員在巴黎郊區開車時,遇到警方臨時檢查,因為沒有配合停車,遭警察槍擊身亡。當地時間6月27日發生的這場悲劇,引發了法國之后一周的全國性示威和騷亂。截至7月4日,動蕩局勢已導致2000多輛汽車被燒毀,數百座公共建筑被毀,3000多人被捕,其規模和烈度被當地媒體視為“20年來最嚴重”。
除了規模,更值得關注的是騷亂的起因。自馬克龍執政以來,法國從未遠離大規模示威活動引發的騷亂。但是,2018年到2019年的“黃馬甲”運動,以及今年早些時候有關養老金改革的全國性抗議,都與馬克龍的激進改革措施相關。而這一次的動蕩局勢,更接近2020年美國非裔公民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騷亂:兩者皆因警察對少數族裔的暴力執法引發,其根源則在于發展疲軟、政治極化背景下族群矛盾的激化。
本次法國騷亂事發的源頭地區與騷亂最暴力的地區,都是巴黎市中心北方近郊著名的“動蕩之區”。法國本來是非移民國家,其族群文化在歐洲主要國家中相對保守。上世紀60年代,生育率下降的法國開始大規模引入北非等前殖民地的廉價勞動力。巴黎郊區興建的密集廉價住宅區,成為至少500萬新移民的聚居區。獨立的少數族裔文化在此扎根,和傳統法國社會格格不入、相看兩厭。
在經濟和社會高速發展時,這種對立和矛盾還能保持在相對克制的狀態。然而,每到經濟不景氣時,貧窮移民區高企的失業率就會導致犯罪率提升,法國相對嚴厲的執法傳統又會進一步激化矛盾,最終上升為全國性的族群沖突。
有分析認為,這場騷亂對法國及歐洲局勢會造成三個層面的影響。首先,這將加劇法國政治分裂。2022年總統選舉,馬克龍涉險過關,成為戴高樂之后僅有的三位能成功連任的法國總統之一。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法國政治趨于穩定。相反,極右翼候選人勒龐的得票僅次于馬克龍,意味著她對極右翼陣營“去妖魔化”的改革已經成功。同樣被視為“贏家”的,還有在首輪投票中帶領極左翼陣營拿到超過21%得票的梅朗雄。而左右兩翼的傳統“主流政黨”共和黨與社會黨,加起來僅獲得6%的選票。
在法國政治嚴重極化的背景下,這次騷亂無疑是“火上澆油”:對少數族裔聚居區的公共投資,以及法國警察的執法傳統,本就是極左翼和極右翼爭奪選票、辯論最激烈的話題。英國《衛報》指出,騷亂過后,極左翼必然主張加大對郊區的投資,徹底改革警察執法系統;而極右翼則將借機削弱對少數族裔的幫扶投入,并強化“法律與秩序”。未來四年,身處中右翼的馬克龍如何彌合左右分歧、找到“中間路線”,幾乎是一道“無解題”。
弗洛伊德之死事件發生后,美國社會對少數族裔平權問題進行了一定的反思。現在,法國社會本應借此機會解決多年的族群矛盾頑疾。正如本地媒體評論指出的,“一部分法國人意識到另一部分法國人永遠不會真正將他們視為法國人”,是騷亂發生的根本原因。受害者不配合檢查的行為看似奇怪,但現實的問題是,北非移民被法國警察攔住的可能性是白人的 20 倍。只是目前對問題本質的反思,已經淹沒在對“法律與秩序”“白人與黑人”問題的政治論爭中。
此外,加劇的政治分裂還將阻礙馬克龍的經濟改革措施落地,影響復蘇,最終也將加速社會分裂。從歷史上看,法國大革命前夜,媒體人吉拉爾丹預言“只有饑餓會造成大革命”。后來,以面包短缺為主因的凡爾賽游行,成為大革命期間規模最大的群眾運動,被視為“革命的決定性時刻”。
最后,本次騷亂已產生“溢出效應”。意大利內政部高官尼古拉即直言“法國的失敗是對歐洲的警告”。極右翼的意大利新政府稱,這警示意方必須進一步限制移民流動,意大利傳統文化必須得到尊重。無論是促成歐洲新一輪右翼民粹主義浪潮,還是導致歐盟在移民政策上進一步分裂,這次騷亂都將對歐洲政治和社會的未來造成長期影響。
《中國新聞周刊》2023年第24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