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戈壁“探油人”
黃沙戈壁,落日孤煙,在新疆石油勘探一線,這一切對鄧尚來說習以為常。鄧尚畢業于美國斯坦福大學地質系。2016年,他放棄國外石油公司的優厚待遇回到祖國,入職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簡稱“石勘院”),并前往勘探一線。幾年時間里,他與同事將心血傾注在順北油氣田,開展了一系列地質攻關,為埋深超過8000米的油氣田成功勘探開發提供了技術支撐。
“回到自己成長的土地讓我更踏實”
(資料圖片)
與塔克拉瑪干沙漠結下緣分,緣于鄧尚回國面試石勘院時說的這樣一番話:“我不想坐在辦公室里,在美國工作的時候,我就坐過1年辦公室。做地質研究的人需要數據,也需要以問題為導向,這些必須在生產一線才能夠獲得。”
那是2016年的事了。在此之前,已從美國斯坦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鄧尚,就職于康菲石油公司。這家全球知名的能源企業雖然給鄧尚開出了優渥的薪水,然而并沒有留住他的心。
“我還是想做地質勘探,把自己的所學用在祖國的建設發展之中。我對國外的環境不‘感冒’,回到自己成長的土地讓我更踏實。”鄧尚說。
入職石勘院之后,鄧尚如愿來到了生產一線,他渴望能在油氣勘探領域踏踏實實做研究。那年年初,鄧尚前往新疆,在大漠戈壁間開始了自己職業生涯新的征途,這一待,就是6年。
野外勘探環境艱苦,但對鄧尚來說,卻已是家常便飯。在國外讀博士的時候,為了完成論文,他就曾在美國內華達州戶外近50攝氏度的高溫中工作過。那時候,在戶外工作一天皮膚會被曬傷,耳朵甚至能撕下一層皮。鄧尚說,這樣的經歷雖然辛苦,但也為自己日后從事地質勘探工作打下了基礎,當來到塔里木盆地后,他可以十分適應地完成科研工作。
“我在西北工作這些年,常常會被一種精神所感染,那就是前輩們的敬業奉獻與赤誠。為了西部油氣的發現,這里的前輩嘔心瀝血,沒有他們作為榜樣,就沒有今天我們年輕一代所取得的成績。”鄧尚說。
“我們要解放思想,在這次研究中積累新的經驗”
入職不到半年,鄧尚幸運地趕上了順北油氣田的發現。在中國,深層油氣資源占總資源量的1/3,已成為油氣重大發現的主陣地。順北油氣田為斷控縫洞型油氣藏,具有超深、高溫、高壓的特點,儲集體分布主要受多期走滑斷裂活動控制。由于油氣藏埋藏深、斷裂帶破碎,儲層非均質性極強,地下情況十分復雜,勘探工程面臨著諸多世界級挑戰,這給鄧尚和同事們帶來了很大的難題。
“通俗來說,多數油田的分布是‘面團狀’,但順北油田的油氣分布則像是大家吃的油條一樣,是一根一根的,這給鉆井找油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在過往的勘探操作中,作為破壞性構造的斷裂帶往往不裝油,但這一常規經驗在順北油田的勘探中被打破。“我們要解放思想,在這次研究中積累新的經驗。”鄧尚說。
順北油田油藏分布受走滑斷裂控制,隱蔽性強,國際上也缺乏類似案例。當時,國內盆地地下中小尺度走滑斷裂研究剛剛起步,精準找到并解析控制油藏分布的走滑斷裂難度很大。鄧尚決定對走滑斷裂帶進行基礎研究,僅在工作的第一年,他就分析了7條斷裂帶的400多個剖面。
對于西北油田的科研人員來說,在埋深超過8000米的地下找油,是一場勇攀“地下珠峰”、突破極限的考驗。為取得第一手資料,鄧尚和同事們頂著高溫,在野外背著40公斤重的設備開展研究,大家爭著背設備,都希望能替隊友多分擔些。鄧尚說:“這支團隊中有地質構造、地質化學以及其他多個研究方向的專家,我們常常會為了一個問題爭論到半夜。最長的一次,兩個月沒有休息,大家都希望能盡快攻克走滑斷裂研究里的技術難點。”
“通過持續科技攻關,為祖國‘加油’‘增氣’”
經過多次嘗試,基于國際前沿理論,鄧尚和他所在的團隊創新建立“克拉通盆地內部走滑斷裂綜合解析技術”。這項技術可以將順北5井所在的整個斷裂帶沿走向變化細致描述出來,形成斷裂解釋方案,從而支撐順北5井獲得高產。之后,這套方案又先后對順北1號、順北5號等主干斷裂進行三維空間結構精細解析,為順北5井、順北51井等一批高產井的部署與實施和新區三維地震部署、勘探目標優選提供了依據。
2021年,鄧尚獲得“感動石化”人物獎,成為該獎最年輕的獲獎者。到北京領獎后的第二天,他就馬不停蹄地回到了新疆。
“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能在回國后加入這支團隊,在這個廣闊的平臺上貢獻自己的一份力。團隊的力量太重要了。”鄧尚說。
今年2月,鄧尚有了新的工作任務,如今已是石勘院西北地區勘探開發研究中心副經理的他,除了技術研究工作外,還需要主持部門行政工作。對于技術出身的鄧尚來說,新身份意味著新挑戰。
“除了要考慮順北支撐團隊,也需要考慮其他團隊,要將大家組織在一起,更有效地發揮實力。這與做研究的思路完全不一樣。”鄧尚說,面對多重壓力,他希望自己能通過學習和積累,快速適應新角色帶來的轉變。“我們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通過持續科技攻關,為祖國‘加油’‘增氣’。幾支團隊擰成一股繩,支撐‘深地工程’取得更大突破。”(記者 孫亞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