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網莆田6月21日電 (吳志 林孟)海水蔚藍,海風習習。21日中午,在福建省莆田市東吳港區羅嶼9號泊位,馬紹爾群島籍“托馬斯”輪正在緊張卸載5萬多噸煤炭。
據現場監護的莆田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執勤一隊負責人姚瑤介紹,上半年,東吳港區貨物吞吐量已突破2350萬噸,出入境(港)船舶同比上升55.82%,實現“半年紅”。
莆田市是“海上和平女神”媽祖的故鄉,也是唐宋以來“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之一。東吳港區開港于宋代,與臺灣鹿港相對,都是古代的著名港口。目前,由東吳、羅嶼、盤嶼3個作業區和湄洲島作業點組成,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37個。
東吳港區內還設有福建省首個港口大宗散貨露天保稅堆場,成功躋身全國可供最大貨輪靠泊接卸的港口之列,成為承擔中西部地區及東南沿海大宗干散貨轉運的綜合性核心港區。
東吳港區也是大陸東南沿海首個對臺開展鐵礦石海上直航和大陸首個對臺鋼企開展鐵礦石保稅業務的口岸。“對臺鐵礦石中轉,一般每周開通兩到三個航次。”羅嶼港口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冬坤如是說。
羅嶼作業區距臺中港僅72海里,是大陸離臺灣本島直線距離最近的港口,對臺鐵礦石中轉量連續四年全國第一,已成為臺灣鋼鐵行業在大陸的鐵礦石最佳中轉港口和儲運基地。
近年來,莆田邊檢站執勤一隊民警24小時進駐港區,牽頭消防救援、海警、海關、海事、海防、港務集團等12家單位構建“馬上就辦”服務體系,引導船方通過“單一窗口”電子平臺申辦邊檢手續,主動“一對一”掛鉤幫扶,全面實現外國船舶許可、船舶搭靠外輪許可在線辦理、網上審批,確保口岸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
在邊檢、海事、海關等口岸部門高效服務和保障下,羅嶼作業區建成東南沿海最大的鐵礦石中轉基地,是福建省首個、全國第六個滿足世界最大40萬噸礦石船裝卸的港口,并實現由國內中轉樞紐向國際中轉的能力升級。(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