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將建設22萬畝全國種糧示范田
【資料圖】
羊城晚報記者 陳卓棟 通訊員 譚耀廣
日前,江門市委農村工作會議暨全面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工作會議召開。記者注意到,會議提出實施江門“廣東第一田”三年提升工程,著力將江門“廣東第一田”建成畝產千斤、兩季噸糧的穩產高產“口糧田”,打造22萬畝高產高效、綠色生態、智能智慧、三產融合的全國種糧示范田。
“第一田”盛產好大米
據介紹,“廣東第一田”是指江門臺山市都斛、赤溪、斗山、端芬、廣海等鎮連片約24萬畝沃土良田。“區位上,‘廣東第一田’基本由沖積平原構成,土質肥沃疏松、通透性好且是富氧狀態,水稻根系沁氧充分;氣候上,‘廣東第一田’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氣候,雨熱同期、日照充足;地質上,‘廣東第一田’大多屬于填海區,土壤富硒量高,達到國家一級、二級土壤標準。綜合以上種種優勢,這里產出的大米自然是佳品。”江門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管理科科長鄭向華說。
臺山市都斛鎮莘村村民李永祥對這里的耕地條件非常自豪:“我們這里相比其他地方的種植優勢,是水利設施、交通、排灌系統各方面都比較好。土質好(富硒)、產量高。”
記者了解到,“廣東第一田”是“中國優質絲苗米之鄉”。特別是本世紀以來,“廣東第一田”開始推廣齊粒絲苗、五星絲苗、齊豐占、象牙香占等優質品種,大米品質、產量雙提升,并作為主產區推動臺山大米成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我們選用‘廣東第一田’出產大米,開發推出‘珍香’品牌等4個系列42個品種105個規格的優質大米,先后獲得國家綠色食品、四屆中國國際糧油產品及設備技術展覽會金獎等重要榮譽,大米年銷售量3萬多噸、年產值2億多元。”臺山市國有糧食集團副總經理陳茂新說。
據記者了解,江門“廣東第一田” 提升工程建設是指以都斛鎮萬畝糧食(水稻)高產創建示范片(臺山市都斛鎮莘村、下莘村、坦塘、園美、古邏5個村委會)為核心,圍繞鄉鎮道路建設和規劃、高標準農田建設、水利建設、絲苗米產業發展等方面,通過擴面提質、示范帶動,完成都斛、斗山、赤溪、 廣海、端芬共五鎮的以糧食(水稻)為主導產業的提升工程。
用“智慧”與“機械”種糧
在位于“廣東第一田”核心區域的臺山中國農業公園,寬闊的機耕路筆直綿延。方正的稻田如棋盤一般分布于機耕路兩側。記者了解到,這里早已被改造成高標準農田,“田成方、埂取直”,既擴大了種植面積,又提升了機耕效率。
據悉,臺山是廣東首個“全國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廣東第一田”核心區更是廣東省水稻生產機械化程度最高、面積最大的高產示范片。臺山市都斛鎮莘村聯業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勝業表示:“下秧、翻土、殺蟲、收割、烘干甚至加工都全部機械化。”
如今,在高度機械化的基礎上,“廣東第一田”核心區綜合應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智慧”元素,實現增產增收。在“廣東第一田”的田間地頭,安裝有多個“蟲情測報”“紅火蟻監測”“氣象監測”等監測設備,實現對植物、昆蟲動態的遠程實時監控,并對田間苗情、病蟲害發生狀況進行實時監控儲存,自動上傳至智慧農林物聯網平臺,形成為水稻生產全過程服務的數字化監管系統。“有了數字農業技術加持,水稻的耕、種、管、收全程實現了數字化監管。經過科學測算,每畝可增產約40公斤,每畝節本增收約175元。”江門天禾農業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堯東說。
加快引進智慧農業項目
對于如何實施提升工程,都斛鎮黨委書記謝永斌介紹:“今年我們計劃引進智慧農業項目,將‘廣東第一田’打造為現代農業新高地。首先是加快建設都斛鎮智慧農場項目,包括育秧工廠+無人智慧農機展示廳+‘稻稻菜’種植基地,圍繞工廠化育秧,試驗高產優質品種,提升全程機械化作業水平。我們也在探索‘水稻+禾蟲’的綠色種養模式,引入專業技術團隊探索試驗,增加種糧效益。今年我們還引入北大荒集團做強全程社會化服務,依托鄉村振興示范帶優勢,規劃設計彩色稻田畫,進一步提升‘廣東第一田’形象。”
江門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未來,我們還將發揮好江門農業控股集團作用,高標準建設智慧農機裝備產業園,提升高端智能農機裝備自主研發生產水平,進一步賦能‘廣東第一田’生產。同時,加快建設無人農場、水稻全程機械化技術示范基地,打造高產高效、綠色生態、智能智慧的全國種糧示范田。”
作為廣東首個“中國農業公園”所在地,“廣東第一田”禾海稻浪的優美景觀也成為當地發展“三產融合”的重要優勢。謝永斌說:“我們一方面計劃在臺山中國農業公園游客服務中心附近空地打造臺山大米主題餐廳及線上線下銷售體系,展示臺山大米從農田到餐桌的文化元素,陳列、銷售不同品牌的‘廣東第一田’大米;另一方面計劃打造現代農業科普教育區,在現有農耕文化博物館的基礎上,增設農業科普長廊,增加二十四節氣不同景觀感受、不同農作物品種認知、現代農業智能生產管理、未來農業科技展望、農事體驗操作、互動游戲課堂等多種展示形式,有機融合農業科技元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