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寧6月13日電 題:外媒記者談青海高校“初印象”:創新“小城”富有活力
作者潘雨潔
(相關資料圖)
“校園就像一座‘迷你城市’,因重視創新而富有生氣與活力。”13日,《巴基斯坦觀察家報》首席數字編輯薩伍德·費薩爾如此描述參訪青海大學時的感受。
6月11日至16日,來自南亞、加勒比和中南美洲地區的十四國記者在青海展開實地采訪活動。12日,記者團一行前往青海大學,參觀校內生態館及鹽湖化工館、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等,與在校學生交流。
聆聽大學生的介紹時,阿富汗巴赫塔爾通訊社國際部主任穆罕默德·阿勒夫·安薩里不斷在手機備忘錄中記下關鍵詞。
他首先注意到,青海大學與清華大學等國內外高校長期保持著密切合作:“高校間的合作伙伴關系可以共享師資,共同組織研討、開設課題項目,這里的大學生將獲得更多成長的機遇與平臺。”
“在阿富汗,例如喀布爾大學,也跟伊朗、巴基斯坦等國家的大學開展合作。”他表示,“這樣的交流合作機會越多、越深入,雙方越能從中受益。”
雖然僅是第二次中國行,但穆罕默德·阿勒夫·安薩里一直關注中國高等教育,“我覺得,這里大學的教育質量令人信賴。”他在北京大學看到,“那里有超過五千名外籍留學生,我也想爭取機會在那里繼續學業,選擇公共管理這類跟記者工作緊密聯系的專業。”他說。
圖為外國記者團參觀青海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 馬銘言 攝
從曾經有所耳聞到如今親眼所見,在他眼中,中國的城市正以自己的方式快速成長,“那些新興的高科技智慧企業、創意產業園、現代農產品工廠,都很重視實踐創新,這為高校的人才培養與科研教育奠定了很好的現實基礎。”
在薩伍德·費薩爾看來,青海大學聚焦生態環境、鹽湖化工產業等領域的研究和創新。“在中國,還有很多類似的大學。”他認為,“科技成果的突破背后是很多敢于創新的大學生組成的團隊,高校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當日,記者團一行還去到塔爾寺、青海省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等地,了解藏文化傳承與保護。
穆罕默德·阿勒夫·安薩里剛剛參加了首屆中國—中亞峰會。從北京雄偉巍峨的紫禁城建筑到西安華清池《長恨歌》實景舞劇表演,中國傳統文化給他留下深刻印象。“而在青海,不同民族的人們共同友好地工作、生活,城市的氣質好像當地公園內新種的樹、街道上清新的空氣,一切都充滿新鮮。”
接下來,外國記者團一行將繼續圍繞青海省生態保護、清潔能源、多元文化、民生改善等主題進行實地采訪。此次活動由青海省外事辦公室、青海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獲外交部新聞司、中國國際新聞交流中心支持。(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