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協會、世界機器人合作組織、國際智能制造聯盟、國際介科學組織、亞洲仿真聯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多個國際科技組織近期成立并落地北京
新京報訊 (記者張璐)5月25日晚,2023中關村論壇開幕,開幕式上發布了十項重大科技成果。其中,第十項重大科技成果“國際科技組織落地北京”簡介指出,當前,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協會、世界機器人合作組織、國際智能制造聯盟、國際介科學組織、亞洲仿真聯盟等國際科技組織陸續落地北京。北京將在朝陽區建設國際科技組織總部集聚區,吸引更多國際組織落地,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進一步融入全球創新網絡賦能助力。
據中國科協國際合作部國際組織處處長尹霖介紹,中國科協致力于支持我國科學家牽頭發起設立國際科技組織,服務構建開放包容的科技創新生態,增進國際科技界的開放信任合作。
“國際科技組織是推動實現科技全球共同價值的重要平臺,也是聯系全球創新資源的重要紐帶,在推動科技全球化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她說,研究顯示,現有的國際科技組織中20世紀以后成立的占85%,比較活躍的有7800家,主要集中在若干全球主要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
本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新興學科不斷涌現,科技交流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國際科技組織的數量大幅增長,這些國際科技組織通過在各自專業領域推動國際標準規則的制定、發起國際科學合作計劃、組織國際會議及展覽、興辦科技期刊、設立國際獎項、促進開放科學、支持人員交流、托舉青年人才等方式,在促進學術繁榮和科技資源流動、推動各國開展創新合作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據她介紹,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中國科協大力支持我國科學家聯合其他國家的科學家和科技組織在華發起設立國際科技組織。近期成立的國際科技組織包括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協會、世界機器人合作組織、國際智能制造聯盟和國際介科學組織。
關注1
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協會將助力國際氫能標準互認
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協會學術交流部兼綜合管理部主任朱亞菲介紹,為促進國際氫能產業發展,助力全球氫能與燃料電池規模化應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助力實現碳中和、碳達峰,從2016年開始,清華大學、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佛吉亞集團、中石化集團、上汽集團、現代汽車、豐田汽車、英美資源集團等組織和企業籌備發起學術性、非營利性國際組織——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協會(IHFCA)。
協會于2022年7月正式注冊成立,首屆理事長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會員單位來自歐洲、亞洲、美洲等地區的11個國家,80多家氫能和燃料電池領域的公司和機構。會員覆蓋了氫能及燃料電池領域的政策研究、標準制定、技術研發、基礎設施建設等全產業鏈的頭部企業、權威機構和社會組織。
協會從籌備期開始就致力于推動全球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發展與廣泛應用,已成功舉辦六屆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大會暨展覽會(FCVC)。今年7月5日-7日,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與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協會主辦的第七屆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大會暨展覽會將在上海舉辦,展會面積將突破2萬平方米,推出150余個行業報告,嘉賓與觀眾預計超過1萬人次,云集了全球300多家頭部企業和品牌。
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協會將推動國際氫能技術領域的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助力國際氫能標準的互認、互通、互融。上半年,協會還成功舉辦了國際高效堿性電解槽學術與技術交流會、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標準峰會等。
2023年下半年,協會預計在中國、美國、德國、阿聯酋等國家和地區召開多場高水平的國際交流會議及活動。在項目研究和標準工作方面,協會也將積極申請各類國際氫能示范項目,與高校、研究機構、企業聯合推出氫能與燃料電池方面的高質量報告;成立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協會標準委員會,啟動氫能相關標準的研發工作。
關注2
世界機器人合作組織將推廣機器人技術與應用
進入本世紀以來,機器人科技蓬勃興起,其綜合運用了傳感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新材料等前沿技術。
據世界機器人合作組織秘書長王桓介紹,為構建機器人領域全球開放合作的創新生態,中國電子學會聯合以色列機器人協會等發起成立了世界機器人合作組織。世界機器人合作組織(World Robot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WRCO)是由全球范圍內從事機器人研發、設計、生產、應用等領域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公司企業、國際組織等自愿結成的國際性、學術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協會于2022年11月正式獲批成立,理事長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喬紅。協會將搭建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平臺;推動標準、規則、政策研究與制定;推廣機器人技術與應用;建立機器人共性技術研發的國際合作機制;承擔會員委托的其他事項。
關注3
國際智能制造聯盟正推進舉辦世界智能制造大會
國際智能制造聯盟秘書長梁瑩介紹,該聯盟理事長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華勇,目前有來自14個國家與地區的40余家會員單位,正積極推進在全球范圍內舉辦智能制造領域高水平高質量的國際會議,包括國際智能制造會議、世界智能制造大會等,搭建專業化國際交流合作平臺。聯盟還計劃在日本、德國等地舉辦會議活動,就智能制造的技術研發與應用、人才培養標準等方面開展交流。
未來,聯盟將協同世界智能制造領域的優勢資源,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建設開放的智能制造生態系統。聯盟將通過搭建智能制造領域、學術交流、標準制定、成果轉化應用和高端人才集聚的多領域多層次國際交流合作平臺,為推動全球制造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增添動力,并且提供重要的支撐平臺。
關注4
國際介科學組織發布介科學年度進展報告
介科學是研究介于“單元尺度”和“系統尺度”之間的介尺度非均勻結構形成演化規律及其背后的驅動機制,即多種機制“競爭中的協調”的科學理論及方法。其在自然、工程和社會科學中具有廣泛的理論研究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中國顆粒學會秘書長王體壯介紹,國際介科學組織是由國際介科學領域的知名學者和專家共同發起成立的非政府性國際學術組織,理事長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李靜海,其宗旨是為了建立國際介科學對話和合作機制,促進學術交流、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國際合作,推動自然工程與社會科學各領域的介科學研究與發展。
組織已經開展了多項工作,例如召開國際介科學學術會議,確定了重點研究方向,發起了科學倡議,建立了國際介科學與信息化平臺,發起指定主題的學術討論與調研,發布了介科學相關年度進展報告,與國內外工程界產業界深度合作,解決關鍵核心產業問題,搭建產業與學術雙向融通的交流平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