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1-7米;樹皮灰褐色,小枝無毛,略具棱,有棘刺,刺長5-20毫米;冬芽赤褐色。葉卵形或菱狀卵形,偶為三裂,長5-14厘米,寬3-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至圓形,表面深綠色,背面綠白色,無毛或被柔毛,側脈4-6對;葉柄長1-2厘米,被微柔毛。雌雄異株,雌雄花序均為球形頭狀花序,單生或成對腋生,具短總花梗;雄花序直徑0.5厘米,雄花有苞片2枚,附著于花被片上,花被片4,肉質,先端肥厚,內卷,內面有黃色腺體2個,雄蕊4,與花被片對生,花絲在花芽時直立,退化雌蕊錐形;雌花序直徑1-1.5。
柘樹的價值是什么?
藥用:在中國民間該植物的根、莖、樹皮或根皮、莖葉和果實均供藥用,其功效主要是清熱涼血,舒筋活絡,用于“婦人崩中血結,瘧疾”、咯血、腰腿疼痛以及跌打癆傷等。柘樹的法定用藥部位是根,已延伸到地上木部,除了傳統應用的領域外,近代民間開始用于消化道腫瘤治療。經濟:莖皮纖維可以造紙;嫩葉可以養幼蠶(四川農村均以嫩葉養幼蠶,老蠶食用柘家那邊的柘樹老葉,吐絲光澤不美觀);果可生食或釀酒;木材心部黃色,質堅硬細致,古代用作制弓,可以作家具用或作黃色染料;也為良好的綠籬樹種。生態:柘適應性強,再生能力強,根系發達,是治理石漠化、荒漠化惡劣土地條件,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先鋒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