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5月6日電 題:王仁湘:如何從飲食窺見中國文化?
作者 韓禹 文龍杰
【資料圖】
著名考古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全民閱讀大會·2022年度中國好書”入榜者王仁湘被稱為“飲食考古第一人”,是中國公共考古領軍人物。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于2022年再版的《飲食與中國文化》便是王仁湘面向大眾講解飲食考古之佳作。
王仁湘以“吃”為切入點,通過一線考古現場的經驗,引援大量古畫典籍,將飲食融入古代時令風物、諸方佳饌、烹飪技法、節慶禮儀、茶酒雅事,從中可窺見中國人的飲食百態、生活風貌、風雅逸趣,中國人的生活智慧、人文情感、處世之道也蘊含其間。
本書多次再版,暢銷不衰。王仁湘在再版新序中回憶道,本書1994年由人民出版社印出首版,且加印過三次,后在臺灣印過兩版,不久譯作日文在東京青土社出版,又有青島出版社印成全彩版。本次又新增300多張圖片,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再次彩印。“這本書前后諸版印出了多少冊,現在沒有也不會有準確的統計。”
孟子曰:“饑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饑渴害之也。”甘食甘飲,不應限于口腹之欲。本書即緣于一種對飲食的根本反思。“什么樣的滋味最美,何味為至味?僅限于口舌的辨味,恐怕還不能算是真正的知味者,真正的知味應當是超越動物本能的味覺審美。”王仁湘認為,研究飲食要入“知味”的境界。能分出好吃不好吃,未必是真正知味。知味者還要掌握判斷至美之味的標準,譬如許多崇尚以淡泊明志的人,認為至味皆在淡中,即明代陸樹聲《清暑筆談》中所說“五味主淡,淡則味真”。因此,由歷史文化層面多做了解,入“知味”境界的途徑會順暢一些。
飲食文化研究近年逐漸流行,王仁湘與許多學者的區別在于,他是通過考古研究飲食——由進食具筷子、勺子和叉子的考古開始,由器具到物產研究文化,研究禮俗與觀念,也就有了領受“至味”的機遇。“有了飲食考古,飲食的文化味就有了更具體更本真的呈現。”王仁湘寫道。
飲食文化是中國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大主題,許多古時烹飪方法延續至今,仍為現代人提供舌尖上的美味。近期“淄博燒烤”爆火,而燒烤這種烹飪方式可追溯到遠古,王仁湘在書中援引大量材料指出:“有了火以后,熟食的比重逐漸增加……最初的熟食,也就是最原始的烹飪方式,那是最簡單不過的了。既無爐灶,也還不知鍋碗為何物,陶器尚未發明,這時的烹飪方式主要還是燒烤,將食物在火中直接烤熟,這方法流傳使用到現代,仍可制出美味佳肴。”
中國人對味的極致追求亦在本書體現得淋漓盡致。王仁湘在書中轉述《齊民要術》中對烤乳豬的記載,工藝復雜、用料考究,且要求成品“色同琥珀,又類真金”,達到“入口則消,狀若凌雪,含漿膏潤,特異凡常”的效果。
除了味覺享受,中國人對飲食的理解更在于意境與雅致。書中寫道,古代春末荼蘼花開正盛時,主人在花下宴請賓客,相約花落入誰杯中,誰就要罰喝,“微風過之,則滿座無遺者”,這叫作“飛英會”。惠風和暢,落英繽紛,觥籌交錯和吟詩作賦之間賓主盡歡,古代文人雅士的旨趣盡在其中矣。
王仁湘將投身飲食考古研究的緣起稱為“我與往古飄香的滋味不期而遇”。悠悠千般滋味,從古飄到今,也在不期之間印證了中國人文化生命的相關與連續。(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