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中新社北京4月27日電 (記者 金旭)“五一”假期將至,中國文化和旅游市場呈現持續回暖的態勢。各地僑鄉也依托自身優勢,積極打響具有僑鄉風情的文旅品牌。如何提升僑鄉旅游吸引力?學者受訪時強調,要以僑鄉歷史底蘊為切入點講好僑鄉故事,用僑胞創業熱情激發文旅融合新模式。
溫州是全國著名僑鄉。改革開放以來,一大批敢闖敢拼的溫商走出家門,書寫闖蕩世界的傳奇。溫州大學華僑學院教授方明稱,溫州三面環山、一面向海,早在宋元時期,就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海貿繁榮讓更多溫州人敢于開拓進取,抓住機遇。
溫商遍布世界各地,僑鄉也變得“國際范”十足。法國紅酒、意大利咖啡、西班牙火腿等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早已融入當地百姓的日常。“僑胞有喝咖啡的習慣,溫州甌海區麗岙街道咖啡館林立,是歸國華僑和僑眷消遣的好去處,一杯濃縮咖啡加上一碟瓜子也成了僑鄉特色。”方明說。
為延續“僑”味,溫州市近年來大力推廣“僑家樂”,將僑特色與各地實際發展有機融合。方明舉例稱,文成玉壺鎮因“國際慢城”的金字招牌吸引華僑華人返鄉投資,僑韻十足的休閑經濟成為當地盤活文旅資源的新型載體。“很多華僑帶著創意回鄉創業,依托慢城小鎮愜意舒適的生態環境,打造滿足游客個性化體驗需求的‘僑家樂’民宿,助力僑鄉擦亮文化名片。”
“僑胞回鄉謀發展能為僑鄉帶來驚喜。”方明表示,僑鄉要積極整合資源,不斷完善引智引資政策,打造與僑胞投資需求契合的項目,掃清回鄉創業障礙,讓他們真正“想回來、留下來”。
“和海上絲綢之路不同,云南的僑鄉文化是靠‘走出來’的。”云南師范大學華僑華人研究所副所長夏玉清說,唐宋以來,西南茶葉貿易興盛,一隊隊馬幫翻山越嶺,走出了一條流傳千年的茶馬古道。
“云南陸疆僑鄉的發展和馬幫文化密切相關。”夏玉清稱,“喜洲商幫”足跡遍布東南亞各國,騰沖和順人“走夷方”闖蕩,迤薩馬幫“下壩子”“走煙幫”尋找致富路。他們衣錦還鄉后建房置田,留下一批中西合璧、風格獨特的宅院,為云南僑鄉旅游資源寫下多元文化交匯交融的注腳。
“在喜洲,每家每戶都有僑情;在賓川華僑農場,柑橘、葡萄果香四溢,吸引游客,還有歸僑帶來的越南小卷粉等特色美食。”夏玉清介紹,多元文化和少數民族色彩是云南僑鄉的特色,發揮僑鄉文化資源優勢,既能促進旅游業發展,又能賦能鄉村振興。
夏玉清表示,想要突出“僑”元素,展示云南僑鄉文化的關鍵在于摸清少數民族僑情,在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僑文化資源的基礎上,講好名人故事。“云南毗鄰緬甸、越南、老撾,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連接南亞、東南亞國家的重要通道。對云南僑鄉記憶的保護和還原能強化海外僑胞的鄉情紐帶,吸引更多‘僑’力量參與家鄉文旅建設。”(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