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中國人講究“吃”,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華飲食文化。今天在中國的餐桌上,有不少珍饈美味是沿絲綢之路而來的“舶來品”。這些來自西域的“舶來品”,如何豐富和影響中華飲食?近日,甘肅省敦煌學學會副會長高啟安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作出深度解讀。
(資料圖片)
【解說】據高啟安介紹,在絲綢之路開辟之前,東西方飲食文化就有交流,重要的有如大麥、小麥等飲食原料自西向東傳播,隨著張騫鑿通西域,東西方交流暢通,絲綢之路也成為“飲食傳播之路”,有學者整理統計由西方傳入中原食材、佐料等達百余種。
【同期】甘肅省敦煌學學會副會長 高啟安
在(絲綢之路開辟)以前,華夏飲食文化來了一個大的變化,這就是小麥的傳入。傳入到華夏以后經歷了比較長的歷史,在早期先秦的文獻里面就已經有關于小麥的記載。因為我這幾年就一直在做絲綢之路飲食文化的這種傳播,它首先是豐富了飲食原料,比如主食的傳入,比如說小麥、豌豆還有水果的傳入,還有大量蔬菜的傳入,調味料的傳入它也豐富了我們的口味,改變了我們的飲食結構。
【解說】小麥傳入中國后,因其加工技術原因,一直以粒食方式進入食譜,就是將其壓扁煮食。在絲路開通后,引發中華飲食重大變化的,就是小麥粉食制作技術的傳入。
【同期】甘肅省敦煌學學會副會長 高啟安
張光直先生就認為中華飲食經歷了三個大的變化,其中東漢到魏晉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這個革命性的變化就是小麥粉食,輪轉磨的普及那么小麥加工技術有了一個飛躍,加工的質量和加工的效率都有了大大的提高。那么加工的面粉就可以制作各種各樣的面食,因為這個加工技術的改革,小麥在整個北方的普及程度加快了,逐步地變成了北方的主食。
【解說】在敦煌文獻中,根據名稱和烹飪方式,整理出60多種相關食物記載,其中有如饅頭、蒸胡食、燒餅等約20種“胡食”。但這些食物傳入內地后,無論是在烹飪方式上,還是稱謂發音上都會有一些變化。
【同期】甘肅省敦煌學學會副會長 高啟安
饅頭是個外來語,早期我們見過最早的稱謂是梵文,佛經里面也有,佛經里面發音是(man diu)就是有一個變音。我經過研究發現餃子最早作為一個有餡類的一種食物,它實際上是從西方傳入的,傳入到內地以后,經過改造它變成水煮的,我們今天叫水餃,這就是我們的改造,在西方沒有水煮的,它都是燒烤的。
【解說】西域飲食在融入中華飲食后,得到了很好地保存和發展。但總體而言,今天已很難分辨出哪些是早年傳入的“胡食”,哪些又是“土生土長”的飲食。這反映和說明了東西方飲食文化的持續交融。如今在日本甚至因傳入的中國菜而產生出一些專門詞匯,比如用日語發音的四川料理、麻婆豆腐等。
【同期】甘肅省敦煌學學會副會長 高啟安
今天的這個中華飲食文化在對外交流當中,可以說是一枝獨秀,在有華人的地方,在有華人的國度地區,中餐是一道靚麗的風景,實際上大大小小的中餐館,能夠在當地扎根,這說明我們中華飲食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這種傳播力。當然飲食文化它一定要有一些變化,保持我們的文化傳統,保持我們的精氣神,但是還要適應當地的口味,這是飲食文化的一個特征。當年從西方傳入這些飲食品種的時候也是這個樣子,今天我們的飲食文化在往外傳播的過程當中,也有這樣的一些特征。
田鵬鶴 馮志軍 戴文昌 甘肅蘭州報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