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新網成都4月22日(王利文 祝歡)“看看這小爪子,太可愛了!”21日,在中國雙寶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吉爾吉斯斯坦《絲路新觀察》副總編輯張興鼎看著展館中的攝影作品《指揮家》,不禁感嘆。圖片中的大熊貓身體直立,雙手停留在半空中,雙眼炯炯有神,宛如一名大自然的“指揮家”。
21日下午,由中國新聞社聯合川渝兩地統戰部門和宣傳部門組織的“行走中國·2023海外華文媒體高層川渝行”參訪團走進位于四川成都的鳳凰山成都大學中國雙寶文化藝術展館、中國雙寶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來自美國、加拿大、比利時等21個國家的28家主流華文媒體高層了解大熊貓和金絲猴兩個文化IP,聚焦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見證“中國雙寶”故事的創新表達。
海外華媒見證“中國雙寶”故事的創新表達。 華采堂設計集團 攝大熊貓和金絲猴,都是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869年,法國生物學家戴維在四川寶興相繼發現了大熊貓和當時被稱為“仰鼻猴”的川金絲猴,被認為是人類首次科學發現了大熊貓和川金絲猴這兩個物種。
走進鳳凰山成都大學中國雙寶文化藝術展館,展品分為科普知識區域、攝影藝術區域、郵集區域和文化交流區域四部分。科普墻上,一條中軸線串聯起“雙寶大事記”,海外華文媒體高層一行隨著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副會長,成都大學中國雙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客座教授薛康講解的步伐,邊走邊拍。
“每張照片背后都是故事,每個作品都是經典,足以見得攝影師的功底。”張興鼎認為,通過挖掘一張張照片背后的趣事,用藝術化方式呈現,更能夠在國際傳播中講好四川故事、中國故事。“之前看‘雙寶’只是看熱鬧,這次是真正深度了解,受益匪淺。”他說。
“中國雙寶”故事正以不同的形式在四川上演。位于成都的中國雙寶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是由白馬文化發展集團旗下雙寶文化發展公司投資運營、華采堂設計集團設計營建,立足于“雙寶”文化IP內涵,打造的文化交流中心。據華采堂設計集團、白馬文化發展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定位為“中國雙寶”文化宣傳陣地、公園城市成都特色新消費場景、成都城市文化情景商業秀、成都文化旅游會客廳,是“西南及川渝地域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展示窗口”。
海外華媒見證“中國雙寶”故事的創新表達。 華采堂設計集團 攝交流中心墻壁上,一幅幅生動鮮活的“雙寶”藝術作品讓迪拜新聞網總編輯楊志紅印象深刻。“作為一名動物愛好者和攝影愛好者,深知每件作品背后傾注的心血和感情,我想把這些讓人震撼、來之不易的作品通過海外華文媒體這一平臺傳播,讓‘中國雙寶’更好走向全球。”
大熊貓和金絲猴不僅是四川的亮麗名片,也是世界的共同寶貴財富。多次在德國參與過大熊貓報道的《德國僑報》總編輯劉貴江看到“中國雙寶”的藝術表達,感觸良多。“這是四川帶給世界的杰作。”
此次參訪為劉貴江準備創作的中德“大熊貓交往”的故事提供了素材。“我不僅想展現中國在野生動物保護上的努力,也希望以‘雙寶’為載體,促進國際友誼,共建和諧美好的地球家園。”(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