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從家鄉臺灣出發在成都駐留,臺灣藝術家張益昇在20多年的時間里輾轉了大半個中國,并用不一樣的筆墨韻律,描繪出兩岸不同的城市“肌理”,用水墨詮釋著人與城市的關系。
【解說】出生于臺灣彰化一個鄉村的張益昇從小就對城市充滿著向往。一次搭乘公交車的經歷讓他與城市水墨畫結緣。
【資料圖】
【同期】臺灣青年、四川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教師 張益昇
1986年左右,我們剛到臺北的時候,我第一次看到公(交)車。我們以前小時候沒有看過那么大的一個車子,一個車子可以裝那么多人,從那個觸動開始就覺得,城市里面的東西是我所想要的。
【解說】正是因為這次觸動,在張益昇心中埋下了描繪城市的“種子”。張益昇直言,相比起自然風光,他更鐘情于描繪經過人為加工的,融匯了當地風俗文化及時代變遷的城市建設。
【同期】臺灣青年、四川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教師 張益昇
如果要講得比較宏大,就是去記錄一個時代的變遷。可是我覺得對我來說更多的是一種心境。我畫城市很喜歡用到的一個命題就是“心境風景”。比如我現在看到你跟我10年之后看到你(是不一樣的)。我喜歡去品那種“味道”,一種感覺,10年前10年后的這種感覺。
【解說】在臺灣藝術大學學藝期間,臺北火車站等城市風光都是張益昇取材創作的主角。2007年前往位于重慶的四川美術學院當交換生的經歷,進一步豐富了張益昇筆下的城市風貌。2010年,張益昇來到成都,就職于四川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張益昇表示,臺灣是給予他“養分”的“土壤”,大陸則是讓他“開花結果”的“苗床”。
【同期】臺灣青年、四川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教師 張益昇
我讀的是臺灣藝術大學,我覺得我們那個地方給我很多“養分”。那七八年其實讓我從繪畫技巧上面,或者是藝術表現的知識上面,有一個很好的“養分”。我2010年到成都來開始常駐,在學校教書。我經歷了成都很迅猛發展的十幾年,真的是“萬丈高樓平地起”。在這個城市化的一個發展中,其實對一個藝術家來說,我們以前在臺灣的確沒有看過那樣的一種(巨變),感覺很多建筑是憑空一夜之間就長出來,我就很喜歡這樣有一個氛圍的地方讓我做創作。
【解說】隨著靈感的不斷迸發,筆觸的愈發精湛,張益昇直言他的心境也在多年行走兩岸城市的經歷中逐漸變化。張益昇曾創作以黑金色調為主的《繁華盡是夢》系列,以展現游走在城市間的情緒。后又創作以金色為主調的《吹盡狂沙始到金》系列作為《繁華盡是夢》的延續,展現他“夢”中美輪美奐的城市。
【同期】臺灣青年、四川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教師 張益昇
這十幾二十年來,因為這個環境很大,它提供的能取材的東西很多,所以我內心的變化其實影響了我的畫面。我早期畫的是黑色的,這幾年因為我說在成都感受到城市的一個精彩,所以畫了很多金色的,這幾年越活越開心。因為畫的題材比較多,所以能選擇的多,自然而然心境稍微開闊一些。
【解說】張益昇曾說“兩岸皆是家”。為此,每年他都會參加海峽兩岸師生原創藝術作品展,并推動四川農業大學師生與臺灣師生互訪。在張益昇的牽線搭橋下,四川農業大學與臺灣藝術大學、臺灣中原大學等臺灣高校結為了“姊妹校”。張益昇表示,藝術是互補的,兩岸的學生、藝術家的思想相互碰撞后,都會對畫作帶來影響。
【同期】臺灣青年、四川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教師 張益昇
從2015年一直到2019年,我們學校跟臺灣藝術大學一直有在做一些像教師或者是學生的互訪行為。其實對于我們學校的一些,比如說像設計美學或者是景觀表達技法這一類的跟學生相關的課,其實提升蠻大的。我是還蠻建議臺灣的藝術家,不管是老的還是年輕的,都可以過來看一看。
【解說】張益昇表示,未來他也會在“天府之國”這片藝術靈感充沛的土地上,繼續描繪他心中的城市風景。
楊予頔 四川成都報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