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中國)跨國企業為何持續“加倉”中國市場?
中新社北京4月13日電 題:跨國企業為何持續“加倉”中國市場?
中新社記者 劉亮
(資料圖片)
從正在火熱進行的第三屆消博會,到此前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博鰲亞洲論壇,近期中國各地舉行的多場國際會議上,許多跨國企業高管頻頻發聲,釋放持續“加倉”中國市場的強烈信號。
在當前全球經貿增長乏力的形勢下,中國為何還能持續保持對外資的吸引力?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新興經濟體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大偉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解析中國市場的“磁力”所在。
中國市場“磁力”何在?
近年來,受疫情大流行、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全球經濟面臨重重挑戰,全球跨境直接投資一度出現大幅下滑。但在如此艱難的經濟形勢下,去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規模卻再創歷史新高。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李大偉認為,與中國多方面“獨特優勢”有關。
一是市場潛力優勢。中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且居民消費結構正在加速升級過程中,市場潛力巨大。目前,全球跨境直接投資已經由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效率導向型轉向市場導向型為主,這些企業為參與分享中國市場增長的紅利,往往會加大對華直接投資。
二是配套產業優勢。當前,中國已形成具有強大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且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這種配套產業的優勢使得跨國公司可以很便捷地從中國境內獲取大部分配套零部件及相關設備,大幅度降低了企業生產經營成本。
三是營商環境優勢。中國近年來加快優化營商環境,持續放寬外商投資準入,目前制造業外資準入水平已經達到世界前列,服務業外資注入水平和發達國家差距也已經大幅度縮小。在外資關注的知識產權保護、優化企業設立程序、優化項目建設程序等方面,中國也均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更為重要的是,疫情期間,中國多地政府還出臺專項機制,有力保證了包括外資企業在內的企業正常運營。
四是基礎設施優勢。他指出,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甚至部分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港口、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十分完善。如,全球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中國就占據八個席位。此外,中國在鐵海聯運、跨境鐵路運輸等方面優勢也更明顯,中歐班列在疫情期間為便利化中國和歐洲之間的運輸就發揮了重要作用。
企業高管密集訪華釋放哪些信號?
隨著中國疫情防控平穩轉段,跨國企業高管近期也開始密集訪華。李大偉認為,這主要釋放了以下三方面的信號。
其一,表明跨國公司普遍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隨著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后,中國經濟復蘇勢頭喜人,各項先行指標均反映中國經濟將呈現加速復蘇態勢。
其二,表明跨國公司普遍看好中國將繼續高水平擴大開放。中國將積極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依托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這無疑為跨國公司持續拓展中國市場注入了更大信心。
其三,表明跨國公司普遍重視中國市場。對很多跨國公司而言,中國市場是亞太區市場的最主要組成部分,其規模在全球業務中占據重要比重,更是其未來開拓市場的主要增長點之一,凸顯了其高層來華拓展業務的必要性。
投資中國市場能帶來什么?
最近,不少跨國高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強調,未來投資中國市場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
談及對這句話的理解,李大偉分析稱,中國是大型經濟體中經濟增長最快的經濟體,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將持續上升。跨國公司要想有效地開展全球業務戰略,就必須在中國市場具有較強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中國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跨國公司以及中國本土企業都在開展良性競爭。因此,跨國公司能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也間接證明了其國際競爭力。
在他看來,跨國公司投資中國好處在于:能和全球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直接對接,從而開展產品、服務和業態創新,為跨國公司持續注入活力和動力。憑借中國市場的巨大規模加速拓展公司業務,幫助企業進一步成長壯大。深度融入和參與中國國內的各個大型產業集群,共同構建具有較強安全性和韌性的產業合作網絡,從而有效防范外部風險。(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