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海口4月13日電 題:海南自貿港打造“陸海空”開放共享科技創新高地
中新社記者 王曉斌 符宇群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5年來,以系列“大國重器”為引領,海南自貿港打造以開放共享為特點的“陸海空”科技創新高地。
陸:南繁硅谷協同育新種
中國種業版圖上,南繁地位無可比擬,育出了近3萬個農作物新品種,占全國審定新品種七成以上。設在海南省的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是寶貴的農業科研平臺,以三亞崖州灣科技城(下稱“科技城”)為核心,致力于建成集科研生產、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為一體的南繁硅谷。
育種的關鍵要素是土地資源,科技城2022年啟動搭建南繁用地共享服務平臺,匯聚“南繁三地”(三亞、陵水、樂東)土地信息數據庫、南繁單位信息數據庫、合同信息數據庫,為科研機構和企業提供“一站式”線上看地、選地、租地服務。日前已有數千畝南繁共享用地上線。
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的一片試驗田,表型研究設施下種著多種水稻(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王曉斌 攝科研平臺建設尤為重要。位于科技城的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下稱“實驗室”)不到兩年時間,已成為中國有影響力的公共平臺。
“實驗室的創立就是為了打破科技創新的‘單位化藩籬’,促進種業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實驗室執行主任陳凡介紹,作為“南繁硅谷”的創新引擎,實驗室的大型儀器共享平臺(配套科研設備7200余臺/套)、核心種質資源庫、人工氣候室等12個實驗平臺及科研設施已開放使用。
實驗室除了自身籌建的院士創新團隊、項目博士后及海南專項研究生,還聚集了76個種業領域優秀團隊協同攻關,一批重大科研項目已取得初步成果。
海:“兩器兩船”共享探深海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下稱“深海所”),“兩器兩船”(“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探索一號”及“探索二號”科考船)是中國邁向“星辰大海”的實際載體。
“兩器”投入使用后,深海所深海生物學研究室主任張海濱隨“兩船”頻繁從三亞啟航,在深遠海經歷了很多個人生中的第一次,不少是中國乃至世界的第一次。數百次的下潛積累,助力張海濱等科研人員在海洋脊椎動物、深海/深淵地質與環境、極端環境模擬實驗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21年3月16日,“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在海南省三亞市正式交付,中科院深海所將負責“奮斗者”號的后續運維與管理。中新社記者 駱云飛 攝深海所不僅分享相關數據與成果,也將“兩器”對外敞開懷抱。
2023年3月完成的環大洋洲航次中,是國際上首次在克馬德克海溝區域開展大范圍、系統性的載人深潛調查,也是“奮斗者”號首次搭載外籍科研人員下潛,新西蘭科學家Kareen Schnabel和深海所潛航員鄧玉清還同時成為歷史上首次到達克馬德克海溝最深點的女性科技工作者。
“我們運營這些‘大國重器’的立足點是開放共享。”深海所科學技術處處長蔣磊介紹,深海所發起成立了載人潛水器用戶科學指導委員會,推動開展載人深潛國際合作,“當前,‘兩器’年度下潛次數與對外開放程度,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在三亞崖州灣,投資30多億元人民幣的深海科技創新公共平臺,是為國內外涉海高校及科研單位提供“設備共用、資源共享”的重要實驗平臺,擁有深海裝備多功能試驗水池、深海裝備結構安全性試驗裝置等28項重點研發平臺,計劃今年9月投入運營。
空:發射場帶動航天城建設
文昌航天發射場是中國首個濱海航天發射基地。火星探測器、月球探測器、中國空間站核心艙都在此升空。
依托文昌航天發射場,海南以“開放型”“國際化”“創新融合”為關鍵詞,推動文昌國際航天城(下稱“航天城”)“三區三鏈”(發射區、起步區、旅游區,火箭鏈、衛星鏈、數據鏈)建設。
4月7日,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項目一號工位施工正酣。位于海南省文昌市的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是中國首個開工建設的商業航天發射場,也是海南自貿港建設重大工程,預算總投資40多億元人民幣,規劃建設用地2000多畝。項目建成后,主要承攬國內外火箭發射業務,將進一步提升中國商用火箭發射能力。 中新社記者 駱云飛 攝航天城內的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是中國首個開建的商業航天發射場,計劃2024年年中首發,目前火箭固定勤務塔已搭建6層。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紅建認為,海南自貿港的特殊政策,對商業航天的準入門檻、承接國際客戶航天發射任務都有一定優勢,正在助力海南商發的發展。
據了解,海南將提升運載火箭總裝測試、綜合保障等能力,統籌建設相關測控系統、地面系統、應用系統,開展各類商業發射服務,建立符合國際商業航天產業發展特點的管理運用模式,服務國際商業航天事業。(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