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新網北京4月4日電 (記者 應妮)“僑批,僑批,跨洋過海,生生死死一信牽;僑批,僑批,望眼欲穿,魂歸故里的執念。”作為文化和旅游部與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新時代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劇目之一,珠海演藝集團民族歌劇《僑批》3日晚在國家大劇院上演,演繹了由一封僑批展開的海外華工艱難創業史與濃厚的家國情懷故事。
僑批是當年海外華僑寄給國內親屬、并附有匯款的書信,或親筆、或代筆,每一封僑批往往只有寥寥數語,陳舊的黃紙上卻飽含了海外華僑對家中老人、新婚妻子、兒女的思念,字字句句中記錄了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2013年,僑批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目前中國僑批存量最多的廣東和福建兩省,共有超16萬件僑批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民族歌劇《僑批》劇照 易海菲 攝最令編劇王勇震撼的是一封寫給妻子的“批”,上面除了匯款憑證,還寫著“不要賣女兒”,這也成了《僑批》故事的靈感來源。該劇講述了海外華工梁誠如為阻止女兒像自己一樣被賣,臨終前留下一封“批”而串起的故事。梁誠如殞命他鄉前,通過“批”將自己十年勞苦賺下的100大洋寄給妻子梁董氏,同時寄出的還有臨死前接受好心人募捐的900大洋。大洋彼岸的僑批局先接到“批”,未接到銀錢,但一諾千金的僑批局主事唐有信夫婦堅持冒著風險,先行墊付巨款,一展中國商人的誠信精神。
導演廖向紅一行人在珠海唐家、江門等地采風,全方位收集了有關僑批的視覺、文字素材,“我們看見華工在異國他鄉非常辛苦地勞作,修鐵路、種稻子、挖煤礦。他們對故土、對家鄉、對親人的懷念,帶著深深的鄉愁。辛苦勞作掙錢,再寄回給家鄉的親人,讓他們求生活、撫養孩子,讓孩子上學堂,讓孩子娶妻,讓孩子生子,讓家鄉的人蓋房子……”導演從這批素材中讀出了傷感的成分。
民族歌劇《僑批》劇照 易海菲 攝這一傷感也被作曲家孟衛東接收到。該劇音樂風格中西結合,作曲家孟衛東創作了層次豐富的交響樂,也加入了很多廣東音樂元素。檀香山碼頭一組組華工的艱難勞作畫面,望鄉曲唱出僑胞對家鄉、對親人的無限眷念;香山縣平靜廣闊的海面傳來高胡、三弦、笛簫、琵琶奏出的歌謠,廣東特有的音調喚醒對“鄉音”的思念與情愫。全劇還融入了三弦、笛簫、琵琶等樂器,和交響樂和諧地結合在一起,音樂風格總體偏傷感,旋律流暢又牽動人心。
民族歌劇《僑批》劇照 易海菲 攝據悉,該劇還將于4月4日在國家大劇院上演一場。(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