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米線節起源于哪個朝代?
玉溪市漢族的民間傳統節日。始于清代,沿襲至今。原為新春迎神賽會的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二月十五,分村、分街道,按約定的日程,輪流迎祀“土主”偶像巡視(也有迎“城隍”和“祖師神”的)。玉溪市共有四堂“土主”,“土主”到哪個村、哪條街,就是該處的節日。村里燈會要組隊迎神,表演花燈以及龍燈、獅舞等民間歌舞,歷時三天。除殺牲祭祀外,還要登臺唱花燈、演戲。有的邀請外村燈會名角聯合演出,有的則請臨時燈班包演,屆時各家各戶殺雞買肉、備酒、備米線,接女兒女婿及其他親友回家過節。二月十六日,“土主”歸殿時,則滇戲業余鄉紳班——俱樂社(或邀專業戲班)演戲五天。民國后期改為三天。因為節日期間必吃米線,必唱花燈,所以稱“米線節”,又稱“燈節”。[4]
玉溪米線節是傳統介紹
新中國成立后,迎送、祭祀“土主”的舊習俗已逐漸消失,但節日期間各家各戶殺雞買肉、備酒、備米線款待女兒女婿和親友的風俗仍沿襲下來,節日文藝活動也更加豐富多彩。特別是80年代以來,市群藝館、鄉鎮文化站利用“米線節”開展健康有益的群眾文化活動,地、市專業表演團體也常應邀下鄉作節日演出。為了適應農村經濟建設的新情況,有的鄉鎮對過“米線節”的時間作了一些改革,如研和鎮規定每個辦事處的節期為一天,從農歷二月初一開始輪流,至九日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