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寧3月26日電 題:馬來西亞青年“北漂”中國 教竹笛演奏深得學生青睞
【資料圖】
記者 蔣雪林
“偏高了,要柔一點,要慢曲慢滑。”廣西藝術學院竹笛演奏專業教師杜益興對學生說。杜益興帶有濃厚廣西南寧口音的普通話,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他是來自馬來西亞的外籍教師,根本無法分辨出他是外國人。
2016年來到廣西藝術學院任教的杜益興,畢業于中國中央音樂學院。經過本科和研究生的學習,加上6年多的教學積累,杜益興在廣西藝術學院的竹笛教學深得學生的青睞。
“盡管我是馬來西亞華裔,但畢竟我是外國人,要學好中國的民樂,本身就不容易,要留在中國,在這個領域尋找到工作機會更難。”杜益興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杜益興(左)在上課。 蔣雪林 攝杜益興表示,他中學階段學習竹笛的老師是新加坡華樂團笛子演奏家彭天祥先生。本科和研究生時,在中央音樂學院學習,師從于袁非凡教授和戴亞教授。“在他們的指導下,讓我有了全面學習的機會,這種學習經歷,加深了我對中國傳統樂器的理解和領悟。這對于我后來的教學幫助很大。”杜益興說。
杜益興表示,中國民樂的魅力,就在于即使是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演奏,也會有不同的風格。他很幸運,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能身臨其境,到竹笛的發源地學習。
杜益興愛上竹笛是受哥哥的影響。“我哥比我大5歲,姐姐比我大7歲。小時候,讀中學的哥哥姐姐是華樂團成員,哥哥吹竹笛,姐姐拉二胡。從小家里就有樂器演奏的氛圍,我覺得竹笛好聽,就跟著學吹竹笛。”
而來到中國學習竹笛,卻是受一位朋友的影響。“我有個在中國高校里學習二胡的朋友,他見我竹笛吹得不錯,就勸我去北京試試。竹笛是中國的傳統樂器,要來溯本追源,就去中國學習。”杜益興說,2005年,他決定前往中央音樂學院進修,2006考上中央音樂學院,圓了到中國溯本追源的夢。
2010年本科畢業后,杜益興回到馬來西亞。“我畢業后,先到新加坡工作,因為那里很多學校有華樂團,我作為他們聘請的老師教華樂團的孩子們學習竹笛。”
杜益興命運的轉機出現在2012年,當時戴亞老師到新加坡演出,他與杜益興見面后,鼓勵他考研,重新回到中央音樂學院學習。“一開始,我對考研興趣不高,認為考了研還是得回新加坡或馬來西亞工作。戴老師告訴我,讀研后路會越走越寬,我聽從了老師的建議。”杜益興說。
研究生快畢業時,杜益興正準備打包行李重新回新加坡或馬來西亞工作,剛好當時廣西藝術學院發布招聘竹笛教師的信息,杜益興決定去試試。
“原以為我作為外國人,學校很難給外籍教師辦理工作手續,我不會有太多機會,但廣西藝術學院有招聘外籍教師的經驗,在我之前,這所高校已招聘了多名外籍教師。就這樣,我通過考試后,成為一名在南寧的外籍竹笛專業教師。”杜益興說。
杜益興表示,自己能留在廣西工作,與中國和東盟交流合作越來越密切有關。自從中國—東盟博覽會落戶廣西南寧后,與東盟國家毗鄰的廣西,和東盟合作的領域在不斷擴大,越來越多東盟國家的民眾“北漂”到廣西創業就業。(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