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產業蘊含什么意思?
即各類服務業或商業。三產業的劃分是世界上較為常用的產業結構分類,但各國的劃分不盡一致。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1),中國的三次產業劃分是: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不含農、林、牧、漁服務業)。第二產業是指采礦業(不含開采輔助活動),制造業(不含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第三產業即服務業,是指除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1]
第三產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等行業。
第三產業布局表示什么意義?
第三產業布局也叫第三產業配置。是指國民經濟中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在整個產業結構和地域空間上的分布與組合。第三產業概念是英國的經濟學家B.費希爾于1935年在其《安全與進步的沖突》一書中首先提出的,以后各國經濟學家廣泛地使用了這一概念。第三產業是指提供滿足人類基本物質資料需要以外的進一步需要的產品和服務的部門。
第三產業包括的行業多、范圍廣,根據中國的實際,分為流通、服務兩大部門,計四個層次:(1)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和倉儲業等。(2)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保險業、房地產業、旅游業、咨詢服務和各類技術服務業等。(3)為提高科學文化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科研、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等。(4)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以及軍隊警察等。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中,第三產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由于社會歷史的原因,我國現階段第三產業總的來說分布不盡合理,發展滯后,尤其是廣大的中西部地區,相對于東部地區說來,矛盾更為突出。因此,在建設中必須徹底改變忽視第三產業產值的傾向,真正把第三產業作為一種產業來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