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3月21日,深圳市黃木崗綜合交通樞紐下沉隧道正式通車。自此,黃木崗交通樞紐軌道交通、道路交通、城市配套等功能基本形成,為深圳建設更高水平的樞紐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撐。
黃木崗交通樞紐占地面積16.90萬平方米,總建設面積19.40萬平方米,是國內首座“橋、站、隧”一體化的交通樞紐,更是集“交通一體化、功能一體化、空間一體化”的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典范。此次開通的黃木崗交通樞紐下沉隧道為城市主干路,是樞紐“隧、站、橋”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U形槽+隧道段兩部分組成,全長1320米,其中隧道段長932.5米,雙向六車道,設計時速60公里。
黃木崗樞紐下沉隧道位于樞紐車站上方、立交橋和地面道路下方,周邊環境復雜敏感,隧道建設期間涉及超深超寬基坑、臨近既有線及高大建筑物,安全風險大、施工組織難、技術要求高。
在深鐵集團和中鐵南方的精心組織下,施工單位中鐵四局堅持問題導向,大力開展技術攻關,創新采用BIM虛擬建造和有限元力學分析指導施工組織,積極應用低凈空成槽機、低凈空雙輪銑、裝配式型鋼組合支撐等新工裝新工藝新工法,突破超深超寬基坑支撐難、低凈空環境下地連墻施工等難關,減少了施工對周邊建筑和環境的影響,確保了施工安全平穩推進。
值得一提的是,在施工過程中,項目技術團隊聚焦城市中心區地下綜合交通樞紐建造關鍵技術,創新研發、大膽革新,在下沉隧道封閉段采用國內最大規模懸掛式車道結構體系(預應力吊墻結構,懸吊長度250米)。該體系摒棄傳統梁、柱體系,引入有粘結預應力側墻的無梁、柱體系,創造性地將三車道的隧道結構懸吊在軌道交通車站結構頂板下,滿足隧道分幅曲線的線形設計效果,將道路、建筑、結構統一融合,釋放了下部空間,增大凈空的有效利用,實現了黃木崗樞紐獨有的V柱空間。
除此之外,為提升道路行車舒適度,建設者們還在瀝青路面施工過程中大膽采用3D數字化攤鋪技術,充分發揮其在工程建設中的信息化、智能化、可視化優勢,極大提升瀝青路面施工質量,其IRI值顯著提升到0.82m/km,較規范要求的1.2m/km有大幅度提升,成為本工程中的一大亮點,為市民美好出行奠定了堅實基礎。
黃木崗交通樞紐下沉隧道通車后,將打通黃木崗片區的交通堵點,優化市政道路交通接駁,實現快慢分離,提升交通樞紐的運轉效率,讓市民出行更快捷、更高效、更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