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兩夾弦”非遺傳承人侯彥麗。朱剛 攝
(相關資料圖)
中新網菏澤3月15日電 題:“兩夾弦”非遺傳承人侯彥麗:以地方戲傳承促鄉村文化振興
作者 呂妍 馬瑾 鹿琳
“你這個唱腔再圓潤一點,還有這個動作再收一些......”3月15日,在菏澤市定陶區非遺保護傳承中心的排練廳內,躬耕梨園40載的“兩夾弦”非遺傳承人侯彥麗正在指導年輕演員練習基本功,每一個眼神、手勢都力求精益求精,以確保演出時呈現好角色。
“定陶當地流傳著一句話,‘拆了房賣了糧,也要聽兩夾弦的《站花墻》’,可見人們的喜愛程度。”作為菏澤市定陶區非遺保護傳承中心主任的侯彥麗一直堅持推動地方戲曲保護,傳承戲曲文化創新發展,服務基層民眾,推動定陶區“兩夾弦”更“接地氣”“重服務”,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菏澤市定陶區“兩夾弦”排練廳內,侯彥麗開展傳承培訓活動。 李保 攝
今年57歲的侯彥麗出身于梨園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對“兩夾弦”展現出了極大的興趣。經過多年勤學苦練和系統學習,她成為劇團的正式演員,主攻旦角。然而后來戲曲市場開始走下坡路,劇團面臨著“沒戲演”的窘境,團里的演員也紛紛流失。“看‘兩夾弦’這個劇種慢慢衰落,我心里很難受,從那時起,我就立志把這個劇種傳承好、保護好。”
“侯團長白手起家領著我們,以前到處找臺口,現在條件變好了,大家也更有干勁了。”菏澤市定陶區非遺保護傳承中心兩夾弦老生演員周長遷說,2008年,“兩夾弦”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這一劇種的傳承發展受到關注,“兩夾弦”迎來了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的新時代。
為了將戲更貼近民眾,給他們提供更豐富的劇目,侯彥麗和創演人員在經典戲的基礎上不斷創作新作品,反復打磨推敲,一個劇本甚至要改幾十次才能呈現舞臺,為此經常排練到深夜。“現在最難就是創作,特別是小戲,要想出精品,牽扯人物、素材、音樂、演員唱腔、表演層次多種因素,我們必須親身體驗、詳細了解,才能把這一個戲做好。”
近年來,在侯彥麗的帶領下,定陶區非遺保護傳承中心先后創演了《愛心家園》《春秋商圣》《退彩禮》《公雞過壽》等精品劇目,獲得國家級、省級榮譽20余項;組建鄉村振興文藝服務隊,開展“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兩夾弦新排劇目展演、冬春文化惠民季“非遺展演”等文化惠民活動500余場,服務民眾70萬人次,自2012年以來,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5800場次,打通了地方戲曲走進鄉村、走入民眾的“最后”一公里。
“下一步我將繼續深入基層,了解民眾文化需求,把民眾關心的鄉村振興、移風易俗等內容寫成故事,變成唱詞,創作更多優質作品,送到民眾身邊。”侯彥麗表示,將繼續提升基層文化惠民服務水平,擦亮定陶區“山東省兩夾弦之鄉”名片,為助力鄉村文化振興貢獻力量。(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