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3月10日電 題:春日暖陽,去僑鄉“追風”吧!
燦日碧陽,云卷云舒,想必是很多人對于旅行的向往。
【資料圖】
新年伊始,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一經播出,便為許多年輕人心中埋下了一顆“去大理,慢下來”的種子。青石板路干凈整潔、臨街房檐布滿鮮花、蔚藍天空澄如明鏡,還有扎染、刺繡等傳統工藝點綴浪漫……大理,這座遠在西南高原的小城,成為很多人心目中的“詩與遠方”。
但您知道嗎?在大理,素負盛名的“風花雪月”背后也有滿滿“僑”元素。
圖片大理洱海生態廊道風景如畫。中新社記者 劉冉陽 攝“在喜洲,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僑情”
古時,喜洲是古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的重鎮,商業興盛,手工發達。有史料記載,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南詔時期,喜洲就是一座有名的商城,“河賧賈客”的經商足跡遠涉驃國(今緬甸境內)等東南亞一帶。
清光緒年間,形成了馳名中外的“喜洲商幫”,后發展成以“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為中心的300多戶740多家的小鎮,在國內外設有商號119個,約有100余戶參與出口貿易。因商業遠涉國外、海外僑胞增多,喜洲成為云南僑鄉之一。
云南師范大學華僑華人研究所副所長夏玉清指出,依托茶馬古道的順利通行,很多商人從喜洲途經麗江,遠到西藏、尼泊爾等地,也為喜洲留下了大批風格獨特的建筑。
白族老人張復元出生于1946年,他的祖父和父親曾是喜洲最大商號“永昌祥”的合伙人,常年在緬甸生活經商。“他們在外一旦掙得錢財,就會帶回或匯款回家,修葺擴建宅子。如今,在喜洲保存著大量‘三坊一照壁’的白族老宅院。”他說。
喜洲僑商愛國愛鄉。抗日戰爭時期,在緬甸的喜洲華僑,通過滇緬公路,運回了大量國內缺乏的棉紗、汽油、藥品等物資,支援祖國抗戰。日軍占領緬甸后,他們紛紛回國為抗戰捐錢捐物、新辦學校,救亡圖存。
夏玉清表示,如今,這座古鎮越發展現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點,不僅有云南少數民族文化風情,也能看到華僑農場的欣欣向榮,還能品嘗到越南等國的特色小吃。
“回來找記憶的僑胞特別多”
巍山縣的東蓮花村是著名的僑村。
20世紀40年代,村里一些馬幫首領移居海外,在家鄉留下一座座居家宅院,尤以馬家大院最具代表性。
2007年,東蓮花村被評為云南省歷史文化名村,次年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村里鄉親對老僑宅的保護修繕工作越來越上心,馬家大院里也專門設置了“僑胞之家”。
圖片海外華文媒體團參觀東蓮花村。中新社記者 任東 攝馬家大院的主人馬如驥是村里頗有名望的馬幫首領,20世紀50年代遠赴泰國生活。作為東蓮花村老僑宅的典范,馬家大院在修復之后,保留了大理當地民居“三坊一照壁”的建筑特色。二樓藻井的多幅彩繪也重現“容顏”,其中既有大理本地的風光名勝,又有往昔上海十里洋場的繁華景象,盡顯馬幫商人的開闊眼界。
“漂洋海外的鄉親紛紛回來探親,每年都有好幾批。還有天南海北的游人也正慕名而來。”村里老人張會君說,幾年前,從泰國、緬甸等地回來的族人都相聚于此,看到這些熟悉的宅院保存完好,他們高興得不得了!
去僑鄉“追風”吧!感受田園生活,探索和僑有關的歲月痕跡!
(稿件來源: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ID:qiaowangzhongguo;資料來源:中新網、中國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等;作者:金旭)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