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7日電 題:赴京“種草”的非遺傳承人石佳:“她力量”激活苗鄉“指尖經濟”
記者 唐小晴
首次赴京履職,自言“責任重大”的新任全國人大代表石佳有些忐忑。不過,她準備充分。這位“80后”湘西苗繡傳承人的行李箱里有一份有關鄉村產業振興的建議、兩套上會穿的精致苗服、一些用塑料袋裹緊的苗繡小掛件和手工筆記本。“這些都是行走的‘種草機’,利于直觀展示、推介。”石佳說。
(資料圖片)
擁有“中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等榮譽的石佳來自湖南花垣縣石欄鎮,是湘西七繡坊苗服飾文化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2017年,在成都經營一家弱電工程公司的她主動放棄城市優越生活,回鄉傳承非遺苗繡技藝,實施“讓媽媽回家”公益項目,解決石欄鎮婦女就業問題。
“當初回來做苗繡,是一組數據感染了我。當時的石欄鎮19000人,留守兒童有1200多個。要想這些孩子的父母回來,就要有產業提供就業崗位。”石佳瞄準了苗鄉婦女們最容易上手的苗繡。
這次去北京前,石佳還在十八洞村調研苗繡產業。從工藝特點、產銷情況,到苗繡產業帶動村民增收能力,她全部“刨根問底”。石佳認為,只有主動發現問題,找到出現問題背后的原因,才能從根源解決。
返鄉創業至今,石佳成立的湘西七繡坊非遺工坊共支持1926名農村婦女帶薪培訓,吸納367名低收入人群就業,間接帶動3000余人從事湘西苗繡相關產業,其中婦女占比75%,讓300多個留守孩子的母親返鄉就業。
這座工坊聘請非遺傳承人當指導教師。對愿意返鄉的婦女每人配額5400元(人民幣,下同),帶薪學習三個月。合格后與公司簽約上崗,可自由選擇在家承接公司訂單或到基地上班。無論是否愿意簽約,只要肯回來學,補貼照發。
石佳還組建專業設計師團隊,走訪博物館、翻閱古籍,收集上萬種傳統圖案、建立數據庫,再創新性地把傳統苗繡運用在服裝、飾品、家居軟裝用品、箱包、扇子等領域,研發300余款深受年輕人青睞的文創產品。
苗鄉“指尖藝術”開始變為“指尖經濟”。“建成1條苗繡生產線,在北京、濟南、湘西墨戎苗寨等地開設了5家自營旗艦店,實現年銷售收入約1000萬元。”石佳說,工坊也指導繡娘們學習短視頻拍攝制作,用自媒體平臺直播帶貨、傳播苗繡等非遺知識。
石佳更把湘繡苗繡從大山推向國際。通過參加各種對外交流推廣活動,七繡坊繡娘的作品不僅亮相世界非遺展,還被一些外國政要、名人收藏。愛馬仕設計師也為七繡坊設計了12套苗繡元素時裝,由繡娘們親手制作后參加法國波爾多業內時裝秀。
當前,這位“湖南省三八紅旗手”正將茶產業和苗繡產業結合發展旅游,讓苗鄉婦女在家門口持續穩定增收。對于加速推進的鄉村振興,石佳調研后也有自己的思考。
“鄉村產業經營主體面臨融資難、人才缺乏、上下游產業鏈缺失等問題。”這次到北京參會,她提出鼓勵在各中心城市或省會城市設立“離岸”孵化中心,建立中國鄉村產業振興“離岸”孵化機制。“這可以解決鄉村產業前端規劃設計及后端銷售渠道問題,有利于整合人員、技術、資金、產能、信息和渠道。”石佳說。(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