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在節目中劇組供圖
中新網北京2月26日電 (記者 應妮)“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線路代表遺跡共計33處,中國境內有22處遺產點,其中6處就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萬里走單騎—遺產里的中國》第三季第十一期中,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演員周韻、唐九洲等繼續探訪新疆世遺,在茫茫戈壁中“踏上”古絲綢之路,重溫背后鮮為人知的厚重歷史。
火焰山下重溫歷史萬里少年團探秘千年古城
(相關資料圖)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綿延約5000公里,廊道沿線33處遺產點包括、貿易地、佛教石窟寺、古道、驛站、關口、烽火臺、長城段、防御工事、古墓和宗教建筑,其促進了歐亞大陸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之間在商貿、文化以及民族等方面的交流與融合,為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和繁榮作出了卓越貢獻。
節目中,萬里少年團齊聚新疆吐魯番,在火焰山下以一幅《絲路山水地圖》(復制品)展開了古絲綢之路的徐徐畫卷。單霽翔介紹,《絲路山水地圖》長30.12米,在這30多米長的絹本上,包含著大量原始的地理信息,其中用漢字標注著嘉峪關、沙州、哈密城、吐魯番、鐵門關等絲綢之路上的211個城市和地區,證明了早在歐洲的地圖傳入中國之前,明代的中國人就已經對世界地理有著豐富的研究,對于絲綢之路也有著清晰認識。而位于今天新疆吐魯番的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就是當年的“絲路重鎮”和“重要交通樞紐”。
萬里少年團在節目中跟隨吐魯番學研究院技術保護研究所所長徐東良、吐魯番博物館副館長鄧永紅夫婦,前往高昌故城探秘。據考證,作為當年重要的貿易集散地,高昌故城曾出現18種不同的文字和25種語言,容納了最多3萬人同時生活,那么這3萬多人都是怎樣構成的呢?公元630年,唐代高僧玄奘西行求法曾路過高昌,受到高昌王的隆重接待,當年玄奘又在這里做過哪些事情?
萬里少年團展示《絲路山水地圖》(復制品) 劇組供圖
探訪過程中,吐魯番博物館副館長鄧永紅介紹,在緊鄰高昌故城的阿斯塔那墓地,出土了目前考古出土唯一的一件唐代月餅式食物文物——唐寶相花月餅,相傳它就是“月餅”的前身。隨后鄧永紅拿出了自己“復刻”的“唐代月餅”并邀請大家品嘗,而這個讓大家直呼“好吃”的“唐代月餅”,究竟又是什么餡的呢?
30多年堅守見證戈壁懸崖上的絕世壁畫重生
這一期節目中,萬里少年團還來到了位于新疆吐魯番的柏孜克里克石窟和吐峪溝石窟。柏孜克里克石窟與龜茲石窟、敦煌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以及印度的阿旃陀石窟齊名,這里保存有最為豐富的回鶻風格壁畫,是世界佛教石窟藝術的瑰寶;吐峪溝石窟是吐魯番地區現存高昌時期最早、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石窟群。然而,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德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探險家來到吐魯番,以考古為名,掠奪了大量的壁畫和文物,柏孜克里克石窟、吐峪溝石窟也因此滿目瘡痍。
為了挽救消失的藝術,徐東良在30多年前來到新疆開始從事壁畫的臨摹研究工作。當年條件艱苦,為攀登到位于懸崖上的洞窟之中,徐東良只能每天帶著一塊馕、一瓶水,踩著懸崖峭壁上的腳窩一點點爬上去,稍有不慎就會從懸崖上滾落。整整一年,他一個人在千佛洞畫畫、找資料、修復。那一年,他遇到一個選擇,留在吐魯番博物館做一個修復師或者去中央美院進修,最后他毅然選擇留在了吐魯番。
徐東良說,自己當時“發了一個心愿”:“只要讓我看到了,我就必須把它搶救過來,因為它是減法,每年的信息量會減少,如果我發現了不管,將來的人不一定就能發現得了。”為挽救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徐東良筆耕不輟,一干就是三十年。作為徐東良的妻子,鄧永紅也多年如一日地陪伴、支撐徐老師走過一個又一個洞窟,修復一處又一處古跡。在節目中她表示:“我希望能通過我的眼睛、我的思考、我的感受,傳遞出古代人們在這里生活的信息,挖掘出文化所孕育的內涵,更好地講好我們新疆故事、中國故事。”
2月26日晚浙江衛視《萬里走單騎》第三季,觀眾可跟隨“萬里少年團”探訪千年古城,感受古絲綢之路上的“明珠之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