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西漢金獸,是漢代金器制作工藝的代表作品,1982年,它出土于江蘇省盱眙縣南窯莊窖藏,現藏于南京博物院。西漢金獸重達18.2斤,是迄今中國出土文物中最重的金器,被譽為“國之瑰寶”。近日,中國新聞社《東西問》欄目組記者專訪了南京博物院研究館員、典藏部副主任楊海濤,他同記者分享了金獸的歷史與工藝,探討金獸背后的時代故事和文化內涵。
【解說】記者了解到,南京博物院館藏文物眾多,據不完全統計館藏已達43萬件,可以說有非常多的珍稀至寶,而西漢金獸最為獨特。
(資料圖片)
【同期】南京博物院研究館員、典藏部副主任 楊海濤
它(金獸)的造型非常的討喜,非常的好,它是一個很溫順的、馴化的豹子形狀,它是趴在(自己的)腿上面,然后,脖子上還有一個項圈,整體造型很圓潤、很飽滿。
【解說】此為何獸?又作何用途?楊海濤說。
【同期】南京博物院研究館員、典藏部副主任 楊海濤
它是目前單體最重的金器,第二它時代早,它是西漢早期的,目前,國內其他博物館還沒發現同時代的和這么重的金器。當時,(西漢)金獸出土后,中國的專家對它的用途主要有幾個看法:(第)一個是用來壓天子席子的四個角,第二個是金獸用來鎮庫的,第三種說法則認為金獸是一種類似秤砣的度量衡,以我們目前考古的結果來看,現在大多傾向于金獸作為鎮庫的可能性比較大。
【解說】珍貴文物除銅壺外,其余全是金器,又以金幣居多,總量達20公斤多,被譽稱“中國一次重大的考古發現”。
【同期】南京博物院研究館員、典藏部副主任 楊海濤
它的發現很偶然,是一個農民在修水渠的時候,一鍬給挖出來的,它是目前我們國家考古發現或者是窖藏發現最重的一件金器。據文獻記載,漢代流行馬蹄金,還有這個裝金幣的壺是戰國時期的壺,所以我們最終判定這件金獸為西漢時期的金獸。
【解說】楊海濤說,西漢金獸的發現,可以從側面證明當時中國所處的社會形態和繁榮景象。
【同期】南京博物院研究館員、典藏部副主任 楊海濤
(我們從西漢金獸)表面的這個花紋(來看),花紋錘(打)的是豹紋,因為有不同的說法,所以我們把它定名為“金獸”。據文獻中記載,在這一時期的黃金流通大概有500多萬斤。此次發現的金獸特征是頭大、身短而粗壯,類似于虎、豹;而從金獸全身的斑紋來看,將它斷為“豹”更為準確,因為這些斑紋是鑄成后,再特意用工具錘擊上去的,我認為這種鍛造技術以及馴豹體型的金器,說明了中外在金器鑄造和工藝制作等方面已經有了相互影響。
【解說】西漢金獸不僅是南京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也是國寶。它可以更好地成為一位“外交使者”,以文化軟實力更好地廣開文物“金色外交”,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同期】南京博物院研究館員、典藏部副主任 楊海濤
金獸本身就是東西方交流的一個縮影,我們通過外展和文創等方式,讓中西文化進行更好的交流、碰撞或者融合。我們也希望逐步打造沉浸式的博物館,讓大家參與進來,感受文物的魅力。
記者 葛勇 楊顏慈 江蘇南京報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