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國僑網2月22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根據規定,美國紐約市府機構在發布消息時,需要提供包括中文在內等十種語言的免費翻譯服務,但實際上卻有許多機構未有提供。紐約市主計長辦公室21日表示,民眾若發現有市府機構未依規定提供語言翻譯,可上網填表舉報,以此促進語言平等。
相關法律規定,紐約市機構在發布公共和緊急服務信息,以及公布官方公告、標牌、海報和網站時,必須提供包括西班牙語、中文、俄語、孟加拉語、海地克里奧爾語(Haitian Creole)、韓文、阿拉伯語、法語、烏爾都語和波蘭語等十種不同的語言;法律還要求市府單位提供免費口譯服務。
為了促進市府機構達到語言平等目標,市主計長辦公室當天公布官方表格,讓民眾可以自己習慣的語言,針對未達到規定的市府機構上網舉報,只要填寫姓名、電郵、電話、語言和發生事情的機構、時間、地點以及經過,就能完成舉報。
市主計長表示,紐約市是全球最多元化的城市之一,但由于語言和獲取服務時容易產生消息接收與翻譯間的差距,希望該表格能夠提供市府更完整的消息,包括需要改善的具體問題和特定機構,以此增加語言可及性,同時提高這些特定機構為市民提供慣用語言服務的能力。
華人林先生說,雖然紐約市有相關規定,但就他自身經驗而言,許多市府機構雖然提供中文翻譯,但卻明顯是將英文原文丟進翻譯軟件后,未經校稿就發布的消息,不僅文本經常有誤,還往往“詞不達意”,讓人看了沒有懂;對于這樣形式上的規定,實際能為民眾提供的幫助仍有限。
一位蘇姓華人表示,開放讓民眾舉報的舉動立意良好,但希望最后不要又成為政府機構“走形式”的條文,想要促進語言平等,還可以通過增加市府雇員多元性等達成。(顏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