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州2月10日電 題:仁義詠春拳館創辦人袁知:用現代科學的方式傳承發揚詠春是使命
中新網記者 許青青
機緣巧合下將原本是業余愛好的詠春拳變成了“終身事業”,并創辦了仁義詠春拳館。 他就是葉問系詠春拳傳人、德國華人袁知。袁知在歐洲詠春總會(EWTO)練習詠春拳三十六年,十多年前因工作原因回到中國。此后的經歷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他毅然辭去了原有的工作,全身心投入用更加現代科學的方式傳承和發揚詠春拳。
【資料圖】
袁知在香港出生,隨父母移居德國。他自小熱愛武術,一開始學的是跆拳道,后練習泰拳,“因為泰拳更能打,更厲害。”袁知笑言。16歲時,他偶遇葉問封門弟子梁挺在歐洲的首席弟子簡基富(Keith R·Kernspecht),自認為非常厲害的他被簡基富打得落花流水,從此迷上了詠春拳,還拜了簡基富為師傅,成為葉問系詠春拳傳人。
“詠春對我的改變很大。”袁知說,詠春蘊含的中華文化的“寬仁、義氣”的武學、哲學精神非常深刻地影響了他,讓他更加自信、注重細節、嚴謹高效、堅持不懈等,也讓他從一個年輕好斗的小伙子漸漸成長為一個富有耐心和智慧的人,“詠春不講究打斗的輸贏,而是追求不用打就可以贏的境界。”
2007年,袁知擔任一家德國家具公司的東南亞區域銷售總經理,作為華人的他對中國有著深厚的感情,于是便將公司區域總部設在了廣州。在此期間他發現,廣州大大小小的跆拳道、泰拳館很多,詠春拳館則鮮少發現,大家對詠春的興趣氛圍還不如德國濃厚,“德國以及歐洲很多人都喜歡詠春拳,”袁知說,師父(簡基富)不僅在師公(梁挺)的指導下創辦了EWTO,還在歐洲開設了6000多家詠春拳館。
袁知指導學員練習詠春拳。 受訪者 供圖這一發現讓他震撼,原本只是將詠春作為業余愛好的他感受到了來自內心深處的召喚,“詠春不比跆拳道、泰拳差,希望讓更多人知道、認識、了解詠春,特別是在詠春的發源地中國。”他認為,傳統的拜師收徒后才能學詠春這種傳承方式限制了詠春的發展,想要普及詠春就必須擴大詠春在人群中的接觸面。
2009年,他參照師公建立的國際詠春總會(IWTO)和師傅建立的EWTO的組織管理模式,并結合德國的現代教育模式,在廣州創建了第一家仁義詠春拳館,拳館采用廣招學員的方式,不論男女老少,只要對詠春拳有興趣,都可以報名學習。
“詠春是非常聰明的武術,不僅可以用于自我防衛,還可以強身健體,也適合女性、小朋友,甚至六七十歲的老人也可以學習。”袁知說,如果能長期堅持,品德優秀,想在詠春拳術上長期發展,還可以正式拜入自己門下,成為入門弟子。
拳館學習的內容分為學員內容和教練內容,均有8個級別。內容均為3個套路(小念頭,尋橋,標指)、1個木人樁法、黐手以及兵器教學。在教學方法上則“因人施教”,比如對鬧騰的小朋友給予更多的靜態訓練,對于內向的學員則會給予更多表現機會,讓學員勇于突破自己,并產生更多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名武術教練,袁知特別強調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個人思考的重要性:不論是學員還是教練,每晉升一個級別除了技術考核外,還有“閱讀思考心得寫作”考核。“學習詠春就是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而不僅僅是打斗。”袁知說。
學員和教練閱讀書目包括不僅有來自國外的優秀著作《人性的優點》《人性的弱點》,更多的是《論語》《春秋》《禮記》等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著作。晉級考核的時候,師傅會根據學員目前面臨的學習或生活問題擬定題目,讓學員在閱讀所列書目的基礎上,寫出自己的思考心得,并在學員之間分享。
作為師傅,袁知自己就讀過很多中華傳統文化著作,其中《易經》的中文、英文、德文版本他都熟讀過。他希望學員能夠跟他一樣可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人生營養。
袁知帶學員到葉問故鄉佛山。 受訪者 供圖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目前仁義詠春拳館已經發展到67家,分布在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等中國內地城市以及澳大利亞和德國,學員累計3000多名。2021年,仁義詠春拳館在佛山的第一家分館開業,實現了袁知將現代詠春帶回葉問師祖故鄉的夢想。
拳館發展期間,袁知也遇到很多困難,但心中對詠春的熱愛,以及傳承發揚詠春的使命感,讓他堅持到今天。對于未來,袁知的計劃是在海內外開設更多的詠春拳館,讓更多的人能夠有機會接觸到詠春,從而讓更多人認識、了解詠春,以及詠春背后美好的中華文化哲學意境。并通過發揚光大詠春這座文化橋梁,為促進中外文化溝通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完)
關鍵詞: 人性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