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紹興2月9日電 題:印度外商的二十載“不了情”:在中國,事業愛情雙豐收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者 項菁
“這里就是我的家。”在中國打拼20年,印度外商鮑比不僅深深愛上“第二故鄉”浙江紹興柯橋,還收獲了甜蜜的跨國愛情,擁有了溫暖的四口之家。
鮑比參加柯橋紡博會。項菁 攝30年前,鮑比的父親到紹興創業,跟隨其腳步,鮑比也將夢想的種子撒向中國。
“第一站是義烏,積累了兩年市場經驗后,2006年來到紹興。”鮑比受訪時回憶道,雖然父親沒多久就將事業轉移到迪拜,但鮑比深受中國偌大市場的吸引,希望繼續在此“淘金”,把中國好貨賣向全球。
身為國際貿易商,鮑比敢想敢拼敢闖,到處跑中國市場。如今,46歲的他能講一口流利的中文,成為地道的“中國通”。
“中國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產業特色,特別是浙江。什么產品,在哪里購買,我都知道。”熟悉市場的鮑比自信地舉例,“比如買小商品認準義烏,買鞋選溫州,買保溫杯到永康,買面料當然就是柯橋!”
不僅架起中外貿易的橋梁,鮑比也是中國發展變化的參與者、見證者。
30余年間,位于柯橋的中國輕紡城已成為亞洲最大布匹專業市場,2022年線上線下市場交易額突破3300億元人民幣。因為一塊塊布,這里吸引了大量外商創新創業,讓鮑比感觸最深的就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10多年前的紡織市場不像現在這么大,后來經營面料種類越來越多,海內外客商也日益增多。”鮑比說。
城市之變則更加明顯。為了“拼生意”,鮑比將客商接待室設在柯橋城區核心地段,窗外便是林立的高樓大廈。“這幾年,窗外的高樓拔地而起,車輛川流不息,像是看著柯橋漸漸長大。”鮑比坦言,“慢慢地,就有了一種歸屬感。”
在開放、包容、自在的環境中,2013年,鮑比結識了妻子李小幸。“老婆是陜西西安人,也在柯橋做紡織外貿生意。”在客商接待室內,他指著遠處一幢大樓笑著告訴記者,“我老婆在那里上班,距離產生美”。
買房、生娃、掙錢……和大多數中國人一樣,這對跨國夫妻帶著一雙兒女過著幸福的小日子。“我承包了買菜做飯任務,老婆負責洗碗拖地。”身為家庭“掌勺人”,鮑比經常逛菜市場,還對蔬菜、肉類的價格了如指掌。
說起做菜,鮑比滿是自豪。“辣椒炒肉、紅燒魚、清蒸螃蟹……這些中國菜我都很拿手。”在鮑比看來,中國飲食文化多元,受到妻子家鄉口味影響,“我們倆都愛吃酸和辣”。
從聽不懂中文,到會說中文、聽得懂當地方言,鮑比逐漸習慣了這里的生活,并將心中的熱愛化作行動,回報“第二故鄉”。
參與獻血超2000毫升以上,捐贈口罩、呼吸機,加入當地“孝德會”幫助老人……平日里,鮑比和妻子經常投身公益行動,收到不少感謝信和榮譽證書,還被評為“柯橋好人”,“想多做些好事,幫助家鄉的人”。
鮑比對生活和事業充滿信心,他希望繼續與中國發展“同頻共振”,收獲“下一個20年”。
“這兩天很多印度客戶打來電話,打算2月份來中國看看。”談及未來,鮑比篤定地說,“要抓住一切機遇,打拼事業、掙錢養家,積極參加公益活動,幫助更多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