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州2月8日電 題:港澳青年羊城“沉浸式”體驗廣府非遺文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新網記者 蔡敏婕
砍下新鮮通脫木后,趁新鮮捅出通脫木莖髓,晾干后,用刀具剖割成通草片。在通草片上描線、繪外形并著色,最后進行精描精刻......一幅通草水彩畫便形成。當顏料滲進通草片的植物細胞,畫在光線的折射下會呈現立體斑斕的效果。
港澳學生體驗通草水彩畫。 胡強明 攝“由于通草水彩畫用的‘紙’質與其它水彩畫不同,著色時通草紙會吸水膨脹,畫面會變得不平整,這對于我來說是一個挑戰。”來自香港、正在暨南大學就讀的學生余海倫說,8日在廣府廟會上首次體驗通草水彩畫,這次讓她領略到通草水彩畫的魅力,同時也感受到廣州是一個很有文化底蘊的城市,“廣府文化源遠流長,其實很多香港市民很想來廣州玩。”
據廣州市越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通草水彩畫繪制技藝區級傳承人蘇昕介紹,通草水彩畫興起于18世紀至19世紀的廣州,當時主要用于出口,它獨特的用材和筆法充滿了濃郁的嶺南色彩,成為廣州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國歷史文化的窗口,“通草水彩畫還融合了中西方的繪畫技法和藝術語言,是中西方藝術交流的結晶,對研究中國早期西畫和廣州的藝術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澳門學生勞巧儀體驗通草水彩畫。 蔡敏婕 攝據廣東省學校美育工作專家、廣州市越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通草水彩畫繪制技藝區級傳承人蘇昕介紹,通草水彩畫興起于18世紀至19世紀的廣州,當時主要用于出口,它獨特的用材和筆法充滿了濃郁的嶺南色彩,成為廣州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國歷史文化的窗口。
廣州欖雕、廣彩、打銅工藝、廣州玉雕、廣式紅木宮燈制作技藝、嶺南飛針療法......廣府廟會邁入第13個年頭,今年推出“夢幻創市集”,設置非遺展演、國潮文創、灣區手信等攤位,并與廣州非遺街區(北京路)聯動,開設36場非遺體驗活動,為市民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及文化內涵。
在暨南大學就讀的澳門學生勞巧儀連續兩天到非遺街區體驗項目,她說,澳門和廣州同根同源,舞獅和飲早茶都是常見的。她說會與澳門朋友普及廣府文化,并帶他們過來體驗廣州的非遺項目,“很多項目之前只是聽說過,沒有嘗試過,今天來這里玩,還上手嘗試,這對年輕人來說,也是比較好的推廣方式。”
在過去,廣式紅木宮燈帶給大家的印象都是“大且重”,不易攜帶。本屆廣府廟會上,廣州市工藝美術大師羅敏欣帶來一款“宮燈仔(迷你宮燈)”。這是她根據現代人的生活和審美習慣而設計的新產品,傳承傳統的風格,運用簡潔的工藝制作,小巧玲瓏而精致。
羅敏欣介紹,“宮燈仔”比起傳統40厘米寬的宮燈而言尺寸小很多,僅有13厘米。工匠們需要非常小心而精準地完成制作。她希望可以開拓宮燈的游客市場,希望可以借其把廣府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廣州市越秀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副局長何愿飛介紹,希望通過廣府廟會,引導傳統非遺傳承人和民間藝術家,大膽將創意研發打版,探索商品生產模式。
此外,為進一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交流融合,本屆廟會特邀請來自澳門特產品牌香記餅家等項目參展,展現粵港澳大灣區獨特的精神風貌。(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