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友人合影現場。林波攝
【資料圖】
(新春走基層)外國友人邂逅浙江漁村 在別樣年俗中感知“中國年味”
中新網寧波2月2日電(記者 林波)制作麻糍、采挖牡蠣、包寧波湯圓……2月2日,在中國過春節的外國友人走進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莼湖街道章胡村,體驗海邊漁村風情,感知“中國年味”。
莼湖依山傍海、良田肥沃、物產豐富,也由此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這種飲食文化有別于內陸地區,它講究山珍、海味、田產融為一起,海鮮米豆腐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外國友人體驗牡蠣采挖。林波 攝
據悉,海鮮米豆腐是奉化沿海地區一道獨特的風味小吃,是春節家家必備的食品,為奉化乃至浙東所少有。
“非常鮮美。”今年30歲的李源(Nguyen Le)來自越南,是一名在中國學習的博士生,在體驗完牡蠣采挖后,她把新鮮采收的牡蠣放進鍋中,和米豆腐、肉絲、蛋絲等素材一起烹飪后,一碗熱氣騰騰的海鮮米豆腐就出鍋了。
在李源看來,中國的年味從舌尖上就可以體驗到,“麻糍的軟糯、湯圓的香甜、海鮮的鮮美等,各種各樣的味道組成了多元化的中國年味。”
咸齏黃魚湯、筍干烤肉、貢品奉蚶……在章胡村文化禮堂,望著豐盛的菜肴,來自印度的Taiseer Hussain Nafea感受到了春節滿滿的儀式感,“春節匯聚了各種各樣的美食,不僅人團圓,菜也‘團圓’。”
外國友人體驗包湯圓。林波 攝
除了舌尖美食外,中國年味無疑也獨具文化味。
“中國春節,家家戶戶都會掛紅燈籠、貼‘福’字和窗花。”今年35歲的寶林(Paulina Kus Ariningsih)來自印尼,在她的記憶中,中國春節是熱鬧喜慶的,特別是春節期間,馬路上也掛起了紅燈籠,寓意著新年紅紅火火、福氣滿滿。
外國友人體驗年俗活動現場。林波 攝
將紅色的豎條紙粘貼在燈籠的骨架上,再將光源放入其中……在寶林的手中,一個紅色的燈籠雛形顯現,“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了解中國春節,才能讀懂中國文化。”
“我的爺爺來自中國,我們家還保留著春節發紅包的習俗。”來自印尼的婉徽(Karen Chow)今年18歲,她告訴記者,每一年的春節,長輩們都會給孩子發紅包,“春節那一天家里人也會聚在一起,團圓是我對春節最初的認知。”
外國友人送春節祝福。 林波 攝
事實上,從最初的穿唐裝、吃湯圓、發紅包,到現在的搗年糕、舞龍、舞獅,中國春節的年味和習俗正悄然在世界各地擴散、傳播,“過春節”開始成為一種時尚和新的生活方式。
“我們舉辦這樣的活動,希望加強與中外青年學子之間的聯系和交流,在漁村的人情味中感受撲面而來的中國年味,感受元宵文化的獨特魅力。”奉化團區委副書記袁靜接受采訪時如是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