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中國還是世界經濟增長動力源嗎?
中新社北京1月31日電 (記者 王恩博)烏克蘭危機爆發并持續發酵,新冠疫情反復延宕,全球通脹高燒不退……對整個世界經濟來說,2022年都是極不尋常的年份。
國際環境風高浪急,多重超預期因素疊加也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沖擊影響。充滿挑戰的一年過去后,中國還是世界經濟增長動力源嗎?
(資料圖片)
回答上述疑問,數字很能說明問題。202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邁上12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新臺階,達121萬億元,比上年增加6.1萬億元,同比增長3.0%。
這個成績是在多重超預期因素反復沖擊下取得的,可謂來之不易。3.0%的經濟增速縱比雖然有所回落,但與美國、日本、德國等世界主要經濟體橫比仍然相當可觀。全年6.1萬億元的增量,更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經濟總量。
將時間線拉長到過去三年,盡管中國經濟“形”有波動,但持續增長之“勢”并未動搖。這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并不多見。
新冠疫情暴發后,美國、歐元區、日本經濟秩序陷入混亂。根據世界銀行1月最新數據,2020年美國、歐元區、日本經濟分別下降2.8%、6.1%、4.3%;在大規模刺激政策帶動下,2021年經濟分別增長5.9%、5.3%、2.2%;隨著政策逐步退出,2022年經濟增速有所回落,世界銀行預計2022年美國、歐元區、日本經濟分別增長1.9%、3.3%、1.2%。
與之對比,2020年中國經濟在全球率先實現正增長,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1年中國經濟總量達到114.9萬億元,增長8.4%,一年凈增13.5萬億元,史無前例,占世界經濟比重達到18.6%。過去三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4.5%,明顯高于世界2%左右的平均水平,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保持領先。
令發達經濟體苦惱不已的40多年來最嚴重通脹危機,也未延燒至中國。2022年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溫和上漲2.0%,“全球脹”與“中國穩”形成鮮明反差,物價穩成為中國經濟一大亮點。
進入2023年,中國能否繼續為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穩定輸出”?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趙萍觀察到,盡管2023年世界經濟增長前景并不樂觀,但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投資銀行高盛等主要機構都認為,中國將成為今年極少數增速高于上一年的主要經濟體。
而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對世界而言無疑將是利好。
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研究員黃永富表示,中國不僅擁有門類齊全、獨立完整、高附加值的工業體系,還堅定不移地擴大制度型開放,積極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各行業企業深度嵌入全球產業鏈,先進制造業穩步邁向中高端。
黃永富舉例說,近年來,盡管全球疫情、逆全球化趨勢等持續干擾,中國外貿進出口卻展現了強大發展潛力和綜合競爭力。2020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32.16萬億元;2021年外貿進出口規模再上新臺階,首次突破6萬億美元關口;2022年新能源汽車出口強勢增長,遠超德國,成為新的出口增長點。
外資是中國分享發展機遇另一個風向標。繼2021年實際使用外資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后,中國吸引外資繼續攀升。目前,中國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均居世界前列,已是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
在此背景下,國家發改委國民經濟綜合司司長袁達表示,中國經濟仍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他并強調,中國有信心、有能力、有條件推動今年經濟持續回升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