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古詩里的“春節”
閔卓
由于古人采用的歷法是農歷,也稱陰歷,所以古人過的元旦實際上是如今的“春節”。元謂“始”,旦謂“日”,元旦意為“初始之日”。在漢朝之前,元旦的日期在各朝多有變動,直到漢武帝劉徹恢復夏歷,定每年正月初一為元旦,元旦的日期才算固定下來。
“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盍簪喧櫪馬,列炬散林鴉。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這是唐朝詩人杜甫的《杜位宅守歲》。唐朝的元旦相當于如今的春節,自然也有了除夕夜守歲這一說法,詩句中的“椒盤已頌花”透露出唐人在年節之時,有以盤盛椒的習俗,即將椒撮點于宴席的酒杯中,有新年祝賀的意思。
唐朝詩人孟浩然的《田家元日》有“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該詩記錄了春節前后的天文變化:春節前,北斗七星的斗柄還指著北,但春節過后,就指向東方了。詩中農家人推測新的一年的自然氣候,都預測說是豐年,在一旁的詩人也忍不住歡愉期待起來。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宋朝王安石的《元日》。詩句描繪了一幅其樂融融過春節的圖景。在宋朝,春節又稱“正旦”“元日”“旦日”。在這一天,宋人會同今人一樣用燃放煙花爆竹的方式來慶賀新年到來。不僅如此,宋人慶賀新年伊始的諸多傳統都沿襲至今,如祭灶神、貼門神、吃餃子、守歲、拜年、放鞭炮等。
“蕭疏白發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剪燭催干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這是清代孔尚任《甲午元旦》,短短幾句,卻提到六種年俗:圍爐守歲、分歲、壓歲、燃爆竹迎新春、貼春聯、拜新年。守歲和壓歲的提法我們現代人并不陌生,那么“分歲”是什么意思呢?西晉周處所作的《風土記》有云:“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中華民俗代代相傳,變的是時間,不變的是民族記憶。
關鍵詞: 甲午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