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_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_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久久黑人_欧美乱子伦videos

深圳熱線

全球觀焦點:東西問·解碼兔年 | 李茜:兔年說兔,誰是地球上兔子的“老祖先”?

2022-01-22 09:24:43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者按:  “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中國傳統的兔年春節將至,歷經疫情考驗的人們心懷希冀。自2023年1月18日起,中新社“東西問”專欄特推出“解碼兔年”系列稿,探究春節文化、“雙立春”等的意涵與影響。

中新社北京1月21日電 題:兔年說兔,誰是地球上兔子的“老祖先”?

——專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李茜


(資料圖片)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2023年是中國傳統的癸卯兔年。兔子以其活潑好動的特點,頗受人們的追捧與喜愛。

可愛的兔子如何起源演化而來?這個問題一直備受古生物學界關注,也引發諸多爭議,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野外考察隊在安徽潛山約6200萬年前地層中發現并命名為“安徽模鼠兔”的化石,研究確認它是兔子的祖先類型,才平息了兔子起源爭論。

安徽模鼠兔何以成為“兔祖先”?其后又經歷了怎樣的演化過程?研究上還有哪些未解之謎?兔年到來之際,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李茜在北京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兔年說兔,科普揭秘兔子的“前世今生”。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視頻:【東西問】李茜:中國發現的化石為解決“鼠兔同源”爭議提供關鍵證據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記者:兔子起源研究在古生物學界曾有哪些爭論?安徽模鼠兔化石的發現,為兔子起源和鼠兔同源研究提供了怎樣的關鍵證據?

李茜:今天大家都喜歡的兔子這種小動物,它在世界上雖然分布廣泛但分類上并不龐雜。在古生物研究歷史上,關于兔的起源曾經有非常多的爭論,包括兔可能跟踝節類有關系、兔可能起源于亞洲特有的一類生物等,鼠兔是否同源也是學界長期爭議的話題,因為缺少關鍵的化石證據,所以很長時間沒有達成共識。

6200萬年前“兔祖先”安徽模鼠兔的復原圖。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

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科院古脊椎所在安徽潛山盆地發現約6200萬年前的安徽模鼠兔化石,古生物學界對兔的起源才有了全新認識。

安徽模鼠兔化石發現時,雖然頭骨材料并不完整,但它的門齒、頰齒這些很重要的結構都被保存下來,一些下頜材料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特征。科學家們通過仔細分析和深入研究發現,安徽模鼠兔的上門齒跟今天兔子相關的結構特征非常接近,包括上門齒都是兩對、前一對從前面觀察能夠看到表面有縱溝等。根據這一系列結構特征分析,科學家認為安徽模鼠兔跟現生兔子是有關聯的,代表了今天兔子的祖先類型。

在發現安徽模鼠兔同一盆地同時還發現另一類非常重要的、命名為“東方曉鼠”的化石。安徽模鼠兔具有現生兔類特征,跟今天的兔子有親緣關系,因此是“兔祖先”;東方曉鼠則具有一些嚙齒類也就是鼠類的特征,可以說是“鼠祖先”。

這兩類化石不光一個像兔一個像鼠,同時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存在很多相互交混的特征,這為解決鼠兔是否同源的爭議,提供了非常好的化石證據,經過對比研究最終提出鼠兔同源的觀點。

6200萬年前“兔祖先”的安徽模鼠兔化石。孫自法 攝

中新社記者:安徽模鼠兔如何演化出今天的兔子?從約6200萬年前至今,兔子演化進程中有哪些重要分支節點?整體上呈現怎樣的演化趨勢?

李茜:分別作為兔、鼠祖先類型的安徽模鼠兔和東方曉鼠在約6200萬年前同地同時被發現,約5800萬年前的古新世和始新世之交,兔形目和嚙齒目就已經分開,開始各自獨立的演化。

整體上,兔子在地球上的分布及演化是一個較為連續的過程,但它們在不同大陸上出現的時間并不一致:亞洲最早的兔形目化石記錄是大約5300萬年前,北美最早的記錄是約4300萬年前,歐洲要相對晚一些,大約2500萬年前才有可靠的化石記錄,非洲最晚,1900萬前才有化石兔形類的出現。

中國不僅發現安徽模鼠兔化石,還在內蒙古約5300萬年前的早始新世地層中發現目前已知最早的兔形目化石,將其命名為“遠古道森兔”,在河南中始新世地層中(距今約4600萬-4300萬年)發現目前所知較早的兔科化石——“洛河盧氏兔”。

6200萬年前“兔祖先”的安徽模鼠兔化石(右)和5300萬年前的遠古道森兔化石。孫自法 攝

此外,中科院古脊椎所在內蒙古約3000萬年前的地層中,還采集到保存非常完整的兔子骨架化石,經鑒定為鄂爾多斯兔。距今約3400萬年前,地球上曾發生過一次全球性的大降溫事件,哺乳動物也受到此次大降溫事件的影響,在東亞出現一次非常明顯的哺乳動物替代事件,也就是降溫事件后兔形類和嚙齒類替代奇蹄類成為整個哺乳動物群中的優勢類群。因此,對這一時期發現的兔形類化石的后續相關研究,將對理解這些類群如何適應氣候突變、生物與環境的協同演化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可以說,從安徽模鼠兔起步,到遠古道森兔、再到洛河盧氏兔,以及其他非常豐富的兔形類化石,這些材料使得中國擁有相對完整的兔演化的化石證據鏈,從而為兔子的起源演化研究作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李茜研究員展示介紹采自內蒙古地區約3000萬年前一件保留出土時狀態的一只兔子完整骨架化石材料。孫自法 攝

中新社記者:安徽模鼠兔化石發現及深入研究,為兔子起源、鼠兔同源等關鍵之爭劃上句號后,兔子起源研究領域是否還存在未解之謎?

李茜:目前,在兔子的起源演化研究領域,其實還有較多未解之謎。

首先,安徽模鼠兔是兔類“老祖先”雖然已毫無疑問成為中外學界共識,但再往前追溯安徽模鼠兔的演化源頭,這個問題現在還沒有一個好的化石證據來回答,也是科學家們希望探索和解決的謎題。

其次,雖然我們找到了6200萬年前的“兔祖先”安徽模鼠兔,也有眾多被歸入兔科中的早期屬種在歐亞大陸廣泛分布,但是現代兔類的祖先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在歐亞大陸的記錄是缺失的,在距今約800萬年左右它們突然在亞洲和歐洲輻射開來,目前對這一被科學家們稱為“兔事件”的過程尚無清晰的認識。這一問題還與現生兔類起源有很重要關系,因此也成為古生物學家一直探索的兔子演化的關鍵問題之一。

第三,兔子包含有兔科和鼠兔科,目前所發現的早期鼠兔科化石材料都非常破碎和零散,鼠兔科起源依然成謎。雖然中國已發現一類稱為鏈兔的化石材料,但它是否為真正鼠兔科最早化石及起源還有爭議,后續希望能發現更完整的化石材料來進行研究確定。

現生鼠兔科動物在中國青藏高原大量分布,它對環境特別敏感,堪稱環境變化的“晴雨表”,尤其是對今天生物多樣性、青藏高原環境保護等均有重要研究意義。例如新疆的伊犁鼠兔,現已列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李茜研究員展示介紹根據6200萬年前“兔祖先”安徽模鼠兔化石研究成果科學復原的生態復原圖。孫自法 攝

中新社記者:在兔子起源演化研究過程中,中國科學家與國際同行開展了哪些合作研究?有什么代表性合作成果?未來國際合作研究有何計劃安排?

李茜:兔子起源演化研究中,中科院古脊椎所在20世紀70年代發現安徽模鼠兔化石之后,很快進行研究工作并將研究成果帶到國際學術會議、國際合作交流當中。20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提出“鼠兔同源”概念,并在國際學術會議上進行展示介紹,隨即引起國際學術界尤其是研究兔形類和嚙齒類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

在隨后的進一步研究里,中國不僅對兔子起源演化開展形態學研究,也參與到通過古生物學的形態學和現代分子生物學相結合的綜合研究當中。時至今日,無論是古生物的形態學研究,還是綜合現代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國際學術界都已認可“鼠兔同源”概念,安徽模鼠兔是兔子的“老祖先”或者說祖先類型,也成為國際學界共識。

同時,因為在中國發現“兔祖先”化石,以及較為完整的有關兔演化的化石證據,這也吸引非常多的國際同行到中國來進行相關國際合作研究。前面提到,兔子起源演化研究領域還有很多未解之謎,在破解這些謎題的時候,中國所擁有豐富的、重要的兔化石材料將更富吸引力,相信未來在這些領域會有更多國際合作的推進,產生更多的研究成果。

值此兔年到來之際,中科院古脊椎所科研團隊根據安徽模鼠兔化石研究成果,對“兔祖先”形象進行科學復原并完成生態復原圖,展示出6200萬年前潛山盆地的生態環境面貌,并成為央視兔年春晚吉祥物“兔圓圓”的靈感來源和設計基礎,我們也借此祝大家兔年新春快樂,在新的一年里“兔”飛猛進、大展宏“兔”。(完)

專家簡介:

李茜,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古近紀哺乳動物及陸相地層學方面的研究。重點研究小型哺乳動物(嚙齒類、兔形類等)的分類和系統學,物種的起源和演化,及哺乳動物與古環境之間的協同演化。她迄今已在國際及國內核心期刊雜志發表研究論文70余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一是在中國諸多地點和層位上首次報道有關嚙齒類和兔形類化石,對其中不同門類的起源和演化提出新的認識、進一步證實嚙齒類的亞洲起源。二是首次建立起東亞早始新世至早漸新世嚙齒類化石的連續演替序列,該序列明顯反映出嚙齒類對同期全球氣候、環境變化的響應;該序列也成為中國及東亞不同地區地層劃分和對比的重要參照。三是推進并解決亞洲哺乳動物分期與北美及國際分期之間對比的問題,建立有年齡標定的古近紀地層框架,為中國陸相地層建階提供有力支持。

關鍵詞: 起源演化 形態學研究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