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雪花飄落、煙花綻放、鞭炮聲陣陣……營造一派喜慶祥和、團圓和美節日氣氛的“癸卯金安——二〇二三新春展”1月18日在國家博物館向公眾開放。
展覽展出的文物上起商代下迄20世紀初,涵蓋玉器、瓷器、銅器、石器、骨角牙器、書法、繪畫等多門類物質文化遺存。圓明園海晏堂兔首位于進門最顯眼的地方。展覽中3000多年前的“癸卯”卜骨,與今夕良辰隔空呼應,當時所用的天文歷法與文字綿延不斷,中華大地上悠久文明傳承至今。從唐代至清代的多件玉石兔飾或奔或伏、或坐或佇,憨態可掬;唐代的淺青釉褐斑瓷兔與元代的青玉兔活靈活現;明代的白玉雙兔耳杯妙琢精治,呈現出不同時代的匠人巧思,是傳統工藝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的范例。
展陳方面形式豐富,空間疏密有致。不僅大量采用了提取自國家博物館館藏的傳統吉祥紋樣,以代表著喜慶、熱鬧的紅色構成了展覽的基調,同時還處處張燈結彩,用“五福臨門”紋飾、福祿花窗、燈籠、鞭炮等元素來凸顯新春年味。展廳里五組多媒體展示,與展陳空間和平面設計相互呼應,加強視覺聽覺等多方位體驗,為展覽帶來了鮮活的氣氛。(應妮 制作 徐妙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