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月16日電 (記者 陳杭 杜燕)2022年,北京市新設科技型企業首次突破10萬家,同比增長12.21%;大中型重點企業研發費用同比增長10%;中關村示范區企業總收入預計超過8.6萬億元。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去年發布的全球百強科技集群、《自然》集團發布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2》,北京均位列第三,標明北京已經進入全球創新型城市前列。
(資料圖片)
這是記者16日從北京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的。
新設科技型企業首次突破10萬家
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張宇蕾介紹,2022年,全市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保持在6%以上,基礎研究占比16%左右,研發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穩居全國第一;技術合同成交額7947.5億元,同比增長13.4%;全市新設科技型企業首次突破10萬家,同比增長12.21%;大中型重點企業研發費用同比增長10%;中關村示范區企業總收入預計超過8.6萬億元。2022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百強科技集群、《自然》集團發布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2》,北京均位列第三,標明北京已經進入全球創新型城市前列。
涌現一批世界領先原創科技成果
張宇蕾表示,北京市著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進一步提升原始創新能力。高標準建設中關村、昌平、懷柔三個國家實驗室,懷柔綜合國家科學中心展現雛形,持續支持9家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12家重點實驗室入選首批標桿全國重點實驗室,占全國的60%。
圍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目標,北京重點開展“從0到1”原始創新和“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涌現一批世界領先原創科技成果。在量子信息領域,研發“天工”量子直接通信樣機,創造量子直接通信距離100公里的世界紀錄;在人工智能領域,研發全球最強的視覺基礎開源模型EVA,在10億參數級別上實現性能最優;在醫藥健康領域,全球首創化學小分子誘導人成體細胞轉變為多潛能干細胞。印發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揭榜掛帥”實施方案,發布150余項榜單,搭建國內第一條8英寸硅光量產工藝線;200多項新技術在北京冬奧會應用,科技成為冬奧會一大亮點。
全鏈條金融措施支持科創企業
張宇蕾說,北京市高效推動先行先試和科技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打造一流創新生態。在加強企業財稅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科技金融等方面推出一批突破性政策,在全國率先開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等改革措施,進一步擴大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試點。
圍繞創新創業全要素全周期需求,出臺中關村“1+5”系列政策,創新機制,以“免申即享”“達標即享”等方式落實助企資金。推動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優化整合“高聚工程”“科技新星”等人才計劃,加大急需緊缺人才引進力度。完善科技金融體系,為科技創新企業量身訂制全鏈條金融支持措施。加快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簽署第三期基礎研究合作協議;出臺支持外資研發中心在京發展政策和科技創新開放發展行動方案,首批認定外資研發中心29家,鼓勵本土企業出海,國際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成立世界數字友好園區聯合創新實驗室
張宇蕾表示,北京市扎實推動重點項目實施,進一步加速“主平臺”“主陣地”建設。2022年全面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216項工作任務和重點項目實施,“三城一區”主平臺建設呈現新進展,中關村科學城成立世界數字友好園區聯合創新實驗室,全國首個臨床醫學概念驗證中心正式揭牌;懷柔科學城29個科學設施平臺進入建設與運行并重階段,5個交叉研究平臺試運行順利;未來科學城“兩谷一園”建設邁上新臺階,國際研究型醫院實現主體工程竣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承接“三城”轉化項目150項,全面啟動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3.0階段建設;順義區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園投入運營。
圍繞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目標深入推進各分園管理體制機制改革,聚焦各分園主導產業,部市區聯動搭建一批概念驗證平臺、共性技術平臺,重點布局23家標桿型孵化器和10個高品質科技園區,進一步提升各分園創新承載能力和全鏈條服務水平,2家大學科技園成功入選科技部、教育部首批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試點。
推動小米等科技領軍企業組建一批創新聯合體
張宇蕾說,北京市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做強高精尖產業。實施“筑基擴容”“小升規”“規升強”三大工程,系統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支持平臺企業布局底層技術研發,加速科技轉型升級,推動小米等科技領軍企業組建一批創新聯合體。
截至2022年底,北京市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82萬家,實現逆勢增長;全國科技中小企業1.55萬家,同比翻番;2022年新增上市公司61家、累計780家,獨角獸企業102家、潛力獨角獸企業143家,持續領跑全國。
張宇蕾表示,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有力地支撐北京市產業發展,聚焦高精尖,培育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科技服務業兩個萬億級產業集群,醫藥健康、智能裝備、人工智能、節能環保、集成電路五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同時,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積極布局互聯網3.0等新領域新賽道,聚焦四個占先,大力培育未來產業。
張宇蕾說,2023年,北京市將充分發揮科技、教育、人才優勢,加快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中關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造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