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中國僑網1月16日電 據南美僑報網編譯報道,用紙、竹子、膠水和線制風箏,不僅是中國的傳統手工藝技術,也是巴拿馬的風俗。巴拿馬人會利用風和日麗的大好時光,出門放飛各式各樣的風箏。近日,巴拿馬《自由都會報》采訪了多名專家,分析了巴拿馬和中國的風箏文化。
巴拿馬《自由都會報》1月12日報道,巴拿馬-中國交流顧問埃斯特萬·張(Esteban Cheung,音譯)表示,風箏最早起源于中國,由于其顏色及飛行姿態能夠傳遞信息,因此最早用于軍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風箏逐漸變成了人們喜愛的玩具。
巴拿馬風箏制作專家羅米娜·阿維拉指出,上世紀70年代,巴拿馬興起了放風箏的熱潮,當時有許多社區、基金會或公司會會組織風箏競賽。“在巴拿馬首都的比亞卡塞雷斯區,曾經有一座山,孩子們會在山頂放風箏,比誰的飛得更高。”阿維拉稱。
巴拿馬風箏制作商何塞·曼努埃爾·科頓表示,在巴拿馬的阿蘇埃羅地區,人們仍保留著放風箏的習俗。當地人會使用一種名叫“birulí”的細竹子來制作風箏骨架。“風箏的尾巴非常重要,它能讓風箏保持穩定。尾巴的條數取決于風箏的大小。”科頓說。(高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