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美國外教保羅(Paul Ramsey)。 李嘉嫻 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新網昆明1月5日電 題:美國外教在中國:以語言為橋 促中國學生與世界對話
作者 羅婕
“我教過大學、職業教育學院的學生和英語愛好者,很多學生因學習語言加深了對東西方文化的認知,增進了與世界的交流交往,在推動中西文化交流的同時也豐富了自己的人生。”美國人保羅(Paul Ramsey)在中國從事英語教學27年,這是讓他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保羅來自美國底特律附近的小鎮,目前在中國云南一所高等職業學院擔任外教老師。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對外開放正加速向縱深推進。“當時我正讀大學,得知中國很多學校急需英語教師,就希望能在幫助中國學生的同時尋求新的發展機會。”
通過學校引薦,保羅在上海與中國英語教育結緣。大學課堂上,他用老式磁帶錄像機帶學生看經典英語電影,練習聽力與寫作,花大量時間探討語法。“那時上海高校的學生已有相當高的英語交流水平。”在上海的6年里,保羅見證了這座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的崛起,人流、物流、信息流在此匯聚,“我時常到城市的‘英語角’,與各行各業的英語愛好者談天說地,受益匪淺。”
后來,他在天津生活8年,親身經歷了老工業城市的蝶變。
保羅說,“我先后在兩座城市多所高校任教,切身體會到中國高等教育的進步,教育理念和教學質量提升,高校學生的素質越來越好。”
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加深,高質量國際化人才需求增大。“掌握一門外語有助于學生求職就業,更重要的是為他們了解世界打開了一扇窗。”保羅認為,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他結合自己多年對東西方文化的研究,多角度向學生分享他對文化差異與交融的見解,鼓勵學生主動思考語言背后的文化邏輯。
2008年,保羅來到位于中國西南的“春城”昆明,愛上了四季如春,繁花似錦的生活,決定與中國妻子定居于此,成為一名“新云南人”。
在云南多年,保羅深入當地鄉村,結識了最平凡的中國農村家庭。“我看到了中國父母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多偏遠地區的學生通過教育走出大山。”隨著中國完成脫貧攻堅,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他發現更多外出求學的年輕人回到鄉村,用所學知識投身家鄉建設。
保羅說,這十余年間,感受到中國教育對外開放呈現新格局,不斷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互容、互鑒、互通。云南毗鄰南亞東南亞,是中國西南地區對外開放的前沿。保羅也跟隨任教學校先后去往泰國、老撾、緬甸等國家,了解各國高校的語言教育。
如今,保羅正通過學習中文探索更加有趣、實用的語言學習方法。“希望通過創新課外教學,讓更多學生的英語學習‘活起來’,為促進中外人文交流提供更多可能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