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院蘇軾主題展受熱捧:賞東坡風采 品蜀地勝韻
“這次展覽特別用心,四川博物院值得表揚。”“今天真是賺大發了,多好看的東坡特展!”“觀《高山仰止 回望東坡》展:才情滿滿寫山河,大江東去撼百舸。千年過后浪淘盡,蓉城四起東坡歌。”
(資料圖)
用好評如潮來形容四川博物院近日推出的《高山仰止 回望東坡——蘇軾主題文物特展》,一點也不夸張。連日來,中外觀眾不顧凜凜冬寒,絡繹不絕地走進位于成都草堂景區的四川博物院,興致勃勃地觀展。據悉,這場特展每日參觀人數是往常其他展覽的數倍。
跌宕人生
走進一樓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蘇軾斜坐山石的巨幅水墨畫像,線條流暢,表情生動,氣度不凡,令人心生景仰之情。
四川博物院總策展人謝丹介紹,此次蘇軾主題文物特展包括序廳、主干四部分、尾聲,并設有互動區和文創區,是四川博物院舉辦的展線最長、展廳面積最大、沉浸式體驗場景最豐富的專題展覽,共展出來自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上海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院、旅順博物館、四川博物院等39家文博機構的蘇軾主題相關文物274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39件,包含難得一見的蘇軾真跡。展品類別十分豐富,有宋代各大名窯瓷器、金銀器、書畫、陶俑、絲織品、石刻、古籍等,并配以圖文版面、情境設計、多媒體投影等輔助展示手段,生動全面地闡釋蘇軾其人、其事、其作。
四川眉山,古稱眉州,沃土千里,物產豐饒。宋代眉州文教昌盛,書院林立,藏書樓眾多,印刷事業發達,百姓讀書風氣盛行,文化名人及家族不斷涌現,蘇軾正是從眉山岷江岸走出的曠世奇才。蘇軾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并稱“三蘇”,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位。位于眉山市東坡區紗縠行的三蘇祠,是三蘇父子的故居及祠堂,如今成為人們領略三蘇文化的勝地。
來自三蘇祠博物館的清代鄒一桂工筆畫《東坡故事冊頁》引人注目。鄒一桂善畫人物和工筆花卉,風格雋冷。這件繪畫作品取材于蘇軾的故事:蘇軾8歲時在學校讀書,初知范仲淹、歐陽修、韓琦、富弼等當代俊杰,心生仰慕,并因此與老師、士子有一段精彩的對話。
展廳里復原了蘇家書屋的場景,并以視頻形式展現了三蘇家風。父親蘇洵潛心治學,教導蘇軾文章“有為而作”;母親程氏知書達理,常“稱引古人名節”砥礪蘇軾;弟弟蘇轍與蘇軾共同讀書作文,交流學問。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得益彰,由此蘇軾得以熟讀經史,胸懷大志。
從少年得意的科場奇才,到謫居落寞的戴罪犯官,蘇軾一生宦海沉浮,但他始終樂觀豁達,將百姓掛在心間。興修水利、賑濟災民、減免租稅、平反冤屈,每到一地,蘇軾總是造福一方。展覽第二部分通過大量文物和圖片、視頻講述了蘇軾跌宕起伏的一生,讓觀眾跟隨他的足跡宦游四方,體會他不論順境逆境均能從容面對的精神。“我們抓取蘇軾一生中的亮點,像珍珠項鏈一樣有機串聯。”謝丹說。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貶黃州期間是蘇軾詩文創作高峰期,他在黃州短短5年佳作迭出,寫下了宋詞豪放派開宗之作《念奴嬌·赤壁懷古》、“二賦雙珠可夜明”的《赤壁賦》《后赤壁賦》、中國古代三大行書之一的《黃州寒食詩帖》、輕快恬淡的游記《記承天寺夜游》等。展覽中有多件以蘇軾赤壁詞賦為題材的名家書畫,如明代張瑞圖草書《后赤壁賦》冊、仇英款《后赤壁賦圖》卷等,體現了蘇軾名作對后世的深遠影響。
北宋元祐年間,京城中舉行了一場文人雅集,蘇軾、蘇轍、黃庭堅、米芾、李公麟等16位名士聚于駙馬王詵的西園,作詩繪畫,談禪論道。會后李公麟作《西園雅集圖》,米芾書《西園雅集圖記》,使之名揚天下。西園雅集成為文人雅士追求清曠之樂的理想情境,也成為歷代書畫家筆下的經典題材。
三蘇祠博物館收藏的《西園雅集圖》卷為明末清初畫家王式所繪。他的畫風沿襲了宋代宮廷畫派的風格,工筆重彩,人物刻畫逼真,山石點皴、樓臺亭閣工整細致。此畫作于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秋天,畫卷后有德成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所書米芾《西園雅集圖記》,書畫合璧,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一同展出的還有川籍畫家張大千所繪《西園雅集圖》四條屏。
書畫珍寶
蘇軾在文學、藝術等領域創造了令后世景仰的至高成就,被譽為“千年一遇的全才”。其詩詞開豪放一派,題材廣闊,富有哲理;散文著述宏富,意趣不凡;書畫重在神韻意境,開“文人畫”之先河。
在展覽第三部分,參觀者圍著一排長長的展柜仔細觀賞,久久不肯離去。這里展出了3幅極為珍貴的蘇軾書畫真跡。
蘇軾畫作傳世甚少,中國美術館收藏的《瀟湘竹石圖》卷是海內名品,據有關專家鑒定為蘇軾真跡。此作采用長卷式構圖,以湖南零陵以西的瀟、湘二水合流處為中心,描繪土坡、頑石、疏竹,煙水云山,遙接洞庭,景色蒼茫,意境開闊。畫面極富層次感,讓人在窄窄畫幅內如閱千里江山。卷末題有“軾為莘老作”。
竹,常被文人用以表現清高脫俗的情趣,蘇軾對竹情有獨鐘,曾言“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蘇軾非常擅長畫墨竹,認為“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其筆墨簡勁,頗具掀舞之勢。
這件《瀟湘竹石圖》流傳有序,畫卷上有26 家題跋,始于元代,止于明嘉靖年間,共計3000多字。這些題跋有的敘事,有的鑒賞,有的表達贊嘆之情。
蘇軾在書法上造詣很深,他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博采眾長而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
《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卷是目前所見蘇軾傳世書法中字數最多的作品,現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洞庭春色賦》作于元祐六年(1091年),當時蘇軾在潁州任上。安定郡王趙世淮以黃柑釀酒,取名“洞庭春色”。趙世淮之子趙德麟當時任潁州簽判,與蘇軾關系友善,以洞庭春色酒贈送蘇軾,蘇軾乘興作《洞庭春色賦》。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親政,蘇軾外任定州,他在定州以松醪釀酒。定州是古中山國所在地,故蘇軾將酒取名中山松醪,并作此賦。蘇軾用李氏澄心堂紙、杭州程弈鼠須筆和張傳正送他的易水供堂墨,完成了這幅大氣而精致的書法。
《陽羨帖》卷是旅順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此帖作于元豐八年(1085年),為蘇軾有關陽羨買田信札的后半部,雖只有50余字,然字里行間風流勝賞。其書體剛健婀娜,綿里藏針,足見秀偉之氣。署款“軾再拜”。此卷于乾隆年間入清宮庋藏,鈐清宮寶璽及名家鑒藏印40余方。原卷首尾有乾隆御詩題及董其昌、項元汴等人題跋,現僅存明代靈隱比丘來復行書跋文。
蜀地風華
自秦漢以來,四川素有“天府”之美譽,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宋代四川社會安定,人口大幅增長,農業、紡織業、茶業、鹽業、釀酒業和其他手工業迅速發展,經濟的繁榮為文化的輝煌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此次展覽中呈現了四川出土的多件宋代精品文物,讓觀眾感受三蘇所處的時代和蜀地物阜民豐的社會風貌。
芙蓉花金盞是四川博物院的明星展品。金盞造型別致,好似一朵綻放的芙蓉花,檐口呈波浪狀,盞身金光閃亮,花紋線條流暢。宋代象生花形金銀杯、盞、盞托、盤等器皿造型豐富,有芙蓉花、菊花、梔子花、梅花、葵花等樣式。據介紹,這種金盞多用作酒器。
鳳凰紋壓花銀盒出土于德陽市孝泉鎮,也是四川博物院收藏的珍品,盒蓋雕有生動秀美的花草紋、鳳凰紋等。盒子,又名“合子”,包括香盒、茶盒和粉盒等。兩宋時期流行焚香,香盒與筆硯、熏爐成為文房必備之物。茶盒是盛茶末之盒,宋代盛行點茶,需以團茶碾成粉末沖泡,茶末貯于茶盒之中。
展覽互動區設計了沉浸式體驗場景,以宋式家具搭配精美文物,再現了宋代文人四事——點茶、焚香、掛畫、插花,讓觀眾感受宋代生活美學和文人高雅情調。在“東坡文化體驗”空間,觀眾可以給蘇軾畫像、留言,與蘇軾形象合影,并參與成語、詩詞游戲。展廳的最后一個區域是東坡文創集市,按照《清明上河圖》中北宋開封街市風貌進行設計,讓觀眾仿佛穿越回蘇軾生活的時代。(劉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