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月1日電 (記者 應妮)中國雜技團出品和演出的魔幻新雜劇《造夢師之秘境》,作為首屆“大戲看北京”展演季展演劇目,2022年12月31日晚在京首演。
用新創作品致敬文藝工作者
劇中的“游戲設計師”胡玲瓏和“編劇”雨燕,都是“造夢師”的職業身份,他們用自己的想象和技能,營造著或虛幻迷離、或引人思考的夢境故事,并最終在自己營造的夢境里收獲啟迪和蛻變成長的力量。該劇借助了劇中角色的“職業身份”,提煉出“造夢師”的概念,既有對劇中角色和故事情節的概括點題,又有對現實中“文藝工作者”或更廣大“心懷夢想”、“心有堅持”的人們的呼應深意。
(資料圖)
魔幻新雜劇《造夢師之秘境》劇照 中國雜技團供圖中國雜技團組建了以青年導演范宇鵬為首主創團隊,對《造夢師之秘境》進行整體創作。主創團隊認為新時代的文藝創作,不應該讓傳統的魔術與雜技技藝,只停留在“形式感”的視聽層面,而應該在合情合理的前提下,去適當關注和表達當下中國社會生活中的平凡又富有深意的生活故事。于是,他們尋找到了“北京雨燕”這個富有特點的元素符號,并對它的生活習性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北京雨燕“永不落地”特性帶給了主創團隊極大的震撼和啟發,并“雨燕”其作為作品“精神力量”的原型。
主創在對故事的表達過程中,綜合運用了魔術、雜技、國標舞、戲劇、歌舞等藝術語匯,以結構獨特的敘事方式,講述當下“北京青年”在“精神世界”里與“北京雨燕”的奇遇故事。通過對大量魔術效果的運用,輔以富有神秘色彩的舞美效果,營造出了“魔幻現實”的舞臺氛圍。
魔幻新雜劇《造夢師之秘境》劇照 中國雜技團供圖金獎主演陣容融合頂尖技藝
故事主題選用“秘境”,其現實因素來源于中國雜技團金獎魔術師胡波與安艷艷主演的魔術節目《秘境》,該節目曾榮獲中國魔術行業最高獎“金菊獎全國魔術比賽”魔術節目金獎。這個節目不但在《造夢師之秘境》中擔綱重要的魔術呈現,而且作品隨著故事情節的展開,為“秘境”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意義。
“秘境”是劇中游戲設計師為逃避自己對現實世界的恐慌,而在網絡世界營建的,能夠令自己舒適,且能夠滿足自己對鳥兒熱愛欲望的“烏托邦”。但“秘境”也同時也代表著,在紛繁的社會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在面對現實生活產生倦怠、困惑時候,讓自己心靈暫時停泊休憩的地方。作品沒有賦予“秘境”非黑即白的定義,而是客觀承認了這處“秘境”短暫而虛幻的美好,試圖給予心靈疲憊的平凡人以充分的理解,但故事最終的落腳點,仍回歸到引領心靈在經過短暫的休憩后,勇敢面對真實的軌道。
魔幻新雜劇《造夢師之秘境》劇照 中國雜技團供圖“北京雨燕”驚艷亮相跨年大戲現場
故事中在胡玲瓏營造的網絡“秘境”里,“雨燕”能夠落地感受奔跑,但時間久了“雨燕”還是會懷念一直飛的日子,秘境中“雨燕”一直飛追尋的目標是一份“真實”。故事中的反派“黑鷹”,則是從一開始出現就質疑秘境并圖謀離開的“角色清醒”。故事主人公們通過對愛與自由理念和方式的選擇,實現了現實維度的“人鳥和諧”、實現了精神維度的“人燕合一”,最終收獲自我和諧的成長蛻變。
北京雨燕也被稱為“無腳鳥”,它腿部功能弱,因而必須長期保持飛翔狀態。北京雨燕的這個特殊習性,被人們賦予了“永不落地”的精神代名詞,也成為中國人民勤勞勇敢精神品質的呼應。我們曾在一往無前的生活里快速行進,盡管短暫的“暫停”讓我們“暫時落地”,但我們《心中有光》,期待著重啟之后“一直飛”,去追尋生活的希望。這是劇終謝幕之際,劇組帶給現場觀眾特別的跨年祝福——“跨過今夜、元日重啟,我們一起飛、一直飛,向著新的希望”。
大合影 中國雜技團供圖據悉,魔幻新雜劇《造夢師之秘境》首演以“線上直播+線下演出”的方式同步進行,多家平臺直播惠及線上觀眾超150萬人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