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3年1月8日起
方案:
(資料圖片)
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
背景:
病毒變異:國內外專家普遍認為病毒變異大方向是更低致病性、更趨向于上呼吸道感染和更短潛伏期,新冠病毒將在自然界長期存在,其致病力較早期明顯下降,所致疾病將逐步演化為一種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
疫情形勢:奧密克戎變異株已成為全球流行優勢毒株,雖然感染人數多,但無癥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占比超過90%,重癥率和病亡率極低。
我國防控基礎:我國目前累計接種新冠病毒疫苗超過34億劑次,3歲以上人群全程接種率超過90%;國內外特異性抗病毒藥物研發取得進展,我國篩選出“三藥三方”等臨床有效方藥;廣大醫療衛生人員積累了豐富的疫情防控和處置經驗,防治能力顯著提升。
結論:
我國已具備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由“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的基本條件。
安排:
2023年1月8日起,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
依據傳染病防治法,對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實行隔離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觸者;
不再劃定高低風險區;
對新冠病毒感染者實施分級分類收治并適時調整醫療保障政策;
檢測策略調整為“愿檢盡檢”;
調整疫情信息發布頻次和內容。
依據國境衛生檢疫法,不再對入境人員和貨物等采取檢疫傳染病管理措施。
主要措施:
關于醫療資源準備和分級分類救治
重點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癥床位準備。
進一步加強發熱門診設置,二級以上醫院發熱門診“應設盡設、應開盡開”。
將符合條件的方艙醫院升級改造為亞(準)定點醫院。
未合并嚴重基礎疾病的無癥狀感染者、輕型病例,采取居家自我照護。
普通型病例、高齡合并嚴重基礎疾病但病情穩定的無癥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在亞定點醫院治療。
以肺炎為主要表現的重型、危重型以及需要血液透析的病例,在定點醫院集中治療。
以基礎疾病為主的重型、危重型病例,以及基礎疾病超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亞定點醫院醫療救治能力的,在三級醫院治療。
關于核酸檢測
檢測策略調整為“愿檢盡檢”;不再開展全員核酸篩查。
對醫療機構收治的有發熱和呼吸道感染癥狀的門急診患者、具有重癥高風險的住院患者、有癥狀的醫務人員開展抗原或核酸檢測。
疫情流行期間,對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等脆弱人群集中場所的工作人員和被照護人員定期開展抗原或核酸檢測。
對社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長期血液透析患者、嚴重糖尿病患者等重癥高風險的社區居民、3歲及以下嬰幼兒,出現發熱等癥狀后及時指導開展抗原檢測,或前往社區設置的便民核酸檢測點進行核酸檢測。
外來人員進入脆弱人群聚集場所等,查驗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并現場開展抗原檢測。
在社區保留足夠的便民核酸檢測點,保證居民“愿檢盡檢”需求。
保障零售藥店、藥品網絡銷售電商等抗原檢測試劑充足供應。
關于疫情監測
繼續動態追蹤國內外病毒變異情況,評估病毒傳播力、致病力、免疫逃逸能力等特點變化。
監測社區人群感染水平,監控重點機構暴發疫情情況,動態掌握疫情規模、范圍、強度和病毒變異情況,研判疫情發展態勢。
依法動態采取適當的限制聚集性活動和人員流動等措施壓制疫情高峰。
關于疫苗接種
加快提高疫苗加強免疫接種覆蓋率,特別是老年人群覆蓋率。
感染高風險人群、60歲及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較嚴重基礎性疾病的人群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在完成第一劑次加強免疫接種滿6個月后,可進行第二劑次加強免疫接種。
目前所有批準附條件上市的或緊急使用的13種疫苗都可用于第二劑次加強免疫,包括新增緊急使用的4種疫苗,優先推薦序貫加強免疫,或含奧密克戎毒株或對奧密克戎毒株具有良好交叉免疫的疫苗。
關于出入境
依據國境衛生檢疫法,不再對入境人員和貨物等采取檢疫傳染病管理措施。
來華人員在行前48小時進行核酸檢測,結果陰性者可來華,無需向我駐外使領館申請健康碼,將結果填入海關健康申明卡。如呈陽性,相關人員應在轉陰后再來華。
取消入境后全員核酸檢測和集中隔離。健康申報正常且海關口岸常規檢疫無異常者,可放行進入社會面。
取消“五個一”及客座率限制等國際客運航班數量管控措施。各航司繼續做好機上防疫,乘客乘機時須佩戴口罩。
進一步優化復工復產、商務、留學、探親、團聚等外籍人士來華安排,提供相應簽證便利。
根據國際疫情形勢和各方面服務保障能力,有序恢復中國公民出境旅游。(中新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