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2022年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聯席會議舉行
佛山加入“海絲申遺城市聯盟”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劉鵬飛 通訊員王雪攝影報道)12月23日,2022年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聯席會議在廣西北海舉行。經聯席會議審議,佛山簽署《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章程》,成為“海絲申遺城市聯盟”一員。據悉,在此次會議上,除佛山外,香港、杭州、溫州、茂名、欽州也加入“海絲申遺城市聯盟”,聯盟城市總數增至34個。
奇石窯址、文頭嶺窯址被確認為“海絲”史跡
據介紹,會議由國家文物局指導,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局、北海市人民政府、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辦公室(廣州)聯合主辦,以線上線下相結合形式召開,在北海設立主會場,在北京、廣州和其他聯盟城市設立分會場。佛山市副市長周紫霄出席會議并做加入“海絲申遺城市聯盟”發言。
自古至今,佛山是制造業名城、商貿重鎮,以手工商貿名揚宇內,據史籍記載,宋代以后,佛山產的陶瓷器、鐵器、絲綢、白鉛等產品暢銷海外,是海絲貿易的“硬貨”,在明清時期佛山更位列天下“四大鎮”“四大聚”,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述說佛山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蘊,與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發展的緊密聯系。
近年來,佛山文化文物部門深入挖掘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價值,持續推進以奇石窯址、文頭嶺窯址為重點的“海絲”史跡的保護利用。去年,由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佛山市、區兩級相關文博機構,對奇石窯址、文頭嶺窯址開展調查與發掘工作。結果顯示,在奇石窯和文頭嶺窯發現了宋代少見的平焰式斜坡龍窯和障焰柱斜坡龍窯,出土大批層位明確的器物標本,結合前期考古調查資料,綜合運用類型學及科技考古方法,確認了“南海I號”等東南亞古代沉船與南越國宮署遺址宋代堆層出土的醬釉大罐等器物產自奇石窯址和文頭嶺窯址。
以“三個一”路徑挖深護好用活“海絲”歷史資源
“海絲申遺城市聯盟”于2018年成立。接下來,佛山將以加入“海絲申遺城市聯盟”為契機,積極參與“海絲申遺城市聯盟”的保護利用、交流合作,依托考古發現,繼續挖掘佛山海上絲綢之路申遺潛能,扎實開展奇石窯和文頭嶺窯等“海絲”史跡的保護與研究。
佛山將以“三個一”路徑挖深護好用活本地“海絲”歷史資源:統籌一系列研究升級,深化調查研究,明確奇石窯址、文頭嶺窯址及相關窯口的分布范圍和發展序列,理清生產技術交流傳播和貿易路線等關鍵問題;建設一批遺址公園,推進奇石窯片區森林公園建設;策劃一批主題展覽,講深講透講好海絲故事、佛山故事,喚起全社會對海絲史跡保護的關注與支持,為海上絲綢之路申遺貢獻佛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