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漳州12月25日電 (張金川 廖珍妹)“不少臺灣武術選手一登上舞臺,就用閩南話熱情打招呼‘大家好,我又回來了’。”說起一周前的兩岸武術交流活動,陳金水近日受訪時對中新網記者說,“這不就是許久不見家人親友間的熟絡嗎?”
歲末時節,第十四屆海峽兩岸中華武術大家練在福建省漳州市龍文區舉行,吸引兩岸武術愛好者和武術名家相聚線上線下,以武會友、暢敘情誼。
作為該活動的創始人,陳金水說,海峽兩岸中華武術大家練為兩岸武者搭建了一個交流切磋的“武”臺。
【資料圖】
從2007年海峽兩岸中華武術大家練舉辦第一屆至今,數百名臺灣武術愛好者已跨越海峽前來交流。身為龍文區武術協會原會長,陳金水也曾八次應邀赴臺交流,續寫兩岸“武緣”。
陳金水表演太祖拳鞭拳式。 廖珍妹 攝“‘忙時去耕田,閑時來練拳’,是龍文的傳統。”陳金水說,漳州習武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300多年前唐朝陳政、陳元光入閩平亂時期,從而形成了漳州人自強不息、愛拼敢贏的尚武精神。
漳州是福建傳統拳種最多的地區,有太祖拳、五祖拳、白鶴拳、相公拳等十種以上傳統南拳。現今,在龍文區,武館多達28家,習武強身之風依然較盛。
“各拳種招數各異,如以拳頭論大小、排名次,既不好評判,也容易傷感情。”早在2004年龍文區武術協會成立時,陳金水就想著如何搭建閩臺武術交流平臺。后受央視《激情廣場大家唱》節目啟發,他倡辦海峽兩岸中華武術大家練。
海峽兩岸中華武術大家練首辦時,港臺武術愛好者參與較少,但現場人氣爆棚。帶隊前來的臺灣武藝文化研究協會秘書長郭應哲在活動現場說:“我們的根就在這里,如果我們搞不明白過去和現在,就不會明白將來。”
向記者追述起這些,陳金水感言,兩岸武術不僅招式相同,還同宗同源。
陳金水參加武術交流活動時表演盤頭蓋頂刀。 陳金水供圖兩岸武術文化同根同源有據可查。據《臺灣省通志》載:“閩粵人之移居臺灣者,不可勝數,尤以閩人為多。鄭成功入臺時,臺灣漢人不過十余萬人,至清領臺灣以致光緒二十一年,移民數約三百萬人。”不少精通武藝的漳泉籍將領,都曾被朝廷派駐臺灣任職或在臺灣傳播武藝,把多種拳種以及獅法、民俗陣法傳到了臺灣。
兩岸武術交流的大門打開后,交流的拳種更多樣,“登陸”的武者逐年增多,其中年齡最大的八十幾歲,最小的僅十幾歲。陳金水說,之前幾十年里互動甚少,但選手一見面,簡單指導完就可對打,“正是因為兩岸武術文化一脈相承”。
“不少臺灣選手祖地根脈觀念濃厚”,在陳金水的記憶中,當時八十幾歲的臺灣選手趙福霖,在漳州市云霄縣看到將軍山下的陳元光像后雙手合十,哽咽著說道“老祖宗啊,我回來了”;也有選手在武術交流中找到祖籍地,“借助大家練平臺,兩岸以武會友、以武訪親、以武尋源。”
“武緣”結“人緣”,兩岸同胞交流交往更加熱絡。2010年,龍文區武協與臺北市北投區結為兄弟友好單位,海峽兩岸中華武術大家練也成為漳州對臺交流特色項目。陳金水表示,希望兩岸武者共同弘揚中華武術,讓中國“功夫”在全世界綻放魅力。(完)
關鍵詞: 中華武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