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時代:國際中文教育迎來哪些改變
戴上虛擬現實(VR)眼鏡、操縱手柄,就可以進入華東師范大學“元宇宙校園”開啟奇妙的中文學習之旅——在日前由教育部主辦的2022年國際中文教育大會國際中文教育資源展上,華東師范大學與上海杉達學院聯合開發的國際中文教育元宇宙吸引了觀展者的關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元宇宙”打開國際中文教育的另一扇門
就此次嘗試,在日前于北京召開的國際中文教育數字化發展論壇上,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副院長丁安琪介紹說,受疫情影響,有國際學生無法到中國學習。在此背景下,華東師范大學曾采用實景直播的模式開展線上教學,但這并不能達到讓學生身臨其境學習中文的目標。“去年,我們了解到了元宇宙的概念,今年開始嘗試打造國際中文教育元宇宙平臺。”
國際中文教育元宇宙究竟有哪些新特點?丁安琪解釋道,首先,構建了沉浸式虛擬3D教學與生活場景,使在世界各地的學習者身臨其境般在華東師范大學校園里學習成為可能。其次,提供了多元化的多維教學手段。在虛擬中文智慧教室中,教師可以播放PPT和音視頻文件,可以登錄網頁、提供板書教學內容、播放全景教學視頻。第三,創設了交互性的學習與社交情境。學習者可以在數字孿生中文智慧教室進行師生、生生交流互動,可以在虛擬場景中模擬交際對話,進行交互練習,實現真實社交。最后,創建了高自由的學習社交元宇宙社區,使世界各地的學習者都可以進入數字孿生華東師范大學體驗校園生活,如在健身房練習太極拳,在留學生公寓“邂逅”其他同學進行交談等。
在相關專家看來,國際中文教育元宇宙是實現了三維沉浸體驗,實時持續網絡訪問,可交互、跨時空性等元宇宙特征的創新性中文教學應用實踐,讓學習者體驗到在虛擬3D世界中增強了的、個性化的存在感和沉浸感,為國際中文教育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新技術賦能國際中文教學模式
數據顯示,全球有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中文教學,81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開設中文課程的各類學校及培訓機構8萬多所。中文學習者低齡化、網絡化、智能化等趨勢越來越明顯。
為順應該趨勢,不只是華東師范大學,不少開展國際中文教育的高校、機構等,也在數字化技術的加持下,探索新的教學模式。
今年6月,位于埃及十月六日城的中埃友好示范學校迎來了一堂特殊的中文課。學生坐在由集裝箱搭建的教室里,借助互動大屏和教學軟件,與教師進行線上互動。這正是由網龍網絡控股有限公司(簡稱“網龍”)與埃及政府合作的智慧教室項目。課堂上,埃及學生在AI老師的輔助引導下,參與課程中的學習、跟讀、互動和漢字書寫環節。較之傳統課堂教學“師徒式”互動,課程引入的AI老師,有效提升了學生們的開口率,結合即時反饋系統,形成了“多師課堂”的效果。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漢語學院副院長宋飛和其團隊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開展國際中文教學的嘗試也引發國際中文教育領域同行的關注,他們在虛擬現實慕課、虛擬現實教材開發、虛擬仿真實驗等方面做了相關探索。“比如,我們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共同打造的《體驗漢語VR視聽說教程》已上市,在掃碼、佩戴VR眼鏡觀看的方式下,學習者可以獲得強烈的沉浸感受和顯著的互動效果。”宋飛說。
宋飛表示,隨著大數據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語言學科中應用的新技術發展迅速并呈現交叉融合的趨勢。一個以數據為分析基礎,以人工智能解放思維能力,以虛擬現實革新體驗效果的時代已經到來。“目前在語言教學中應用較廣的教育技術在新技術的發展浪潮中也將迎來一個新的變革。”
還有許多亟待學界研究的課題
國際中文教育在數字化發展方面開展的嘗試和取得的成果引人注目。在國際中文教育數字化發展論壇上,來自8個國家的20多位專家展示了數字化技術帶給國際中文教育領域的具體變化,正是例證之一。
但不能忽視的是,在相關技術影響并改變國際中文教育模式的同時,也有許多亟待學界研究的課題,包括教師數字理念的更新、數字素養的培養,還有數字化教學模式創新和數字化資源的開發、數字化教學環境的營造以及優化等。
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汪張龍認為“國際中文教育經歷了1.0到3.0的變化”,“在3.0時代,依托相關技術,不僅能夠打破物理空間的限制,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國際中文教育效果。”但他同時強調,相關技術主要為教育教學的環節減負增效,教育還是以人為本。“比如,通過相關技術,老師可以隨時掌握課堂的學習效果并調整相關教學活動,從而提升課堂學習效率,但技術手段并不能代替老師。”
丁安琪表示,無論技術怎樣改變,最終仍是內容為王,比如可以設計多元的人文場景,讓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同時,也要提升國際中文教師的信息素養。“我們開發國際中文教育元宇宙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不能為了元宇宙而元宇宙。”(趙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