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_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_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久久黑人_欧美乱子伦videos

深圳熱線

環球通訊!跨越85年時空的對話:證人不老,傳承有聲

2021-12-13 08:58:58 來源:中新社微信公眾號

2022年,

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5周年。

1937年,


(資料圖片)

侵華日軍制造的南京大屠殺慘案,

是人類歷史上的黑暗一頁,

寫滿了南京之殤、

中國之殤、世界之殤。

12.13

如何堅守可貴的和平?

第九個國家公祭日前夕,

他們在這里跨越時空,

緬懷歷史,守望和平。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右一)、葛道榮(右二)、艾義英(右三)向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后代代表頒發“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證書。泱波 攝

李真銘

“父親(李高山)已過世,我代替他傳承這段歷史,不是讓人記住仇恨,而是激勵后人為世界和平出一份力。”

李高山(左)、李真銘(右)。(拼版照片) 泱波 攝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有過這樣的一段對話。

一位侵華日軍士兵的兒子,

前來代父謝罪。

南京保衛戰老兵、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李高山,

向他講述了其目睹侵華日軍屠城暴行、

兩次從屠殺中死里逃生的經歷。

隨后,

這位日本老兵的后人問:

“如果我父親能到這里來,

你對他持什么態度?”

思索片刻,

李高山之子李真銘回答:

“你父親也是日本軍國主義的受害者。

如果他來,

說明他現在是有正義感的人,

是愧疚于當年侵華暴行的,

我能原諒他。”

李真銘繼承父親遺志,成為一名傳遞和平之聲的紫金草志愿者。 申冉 攝

1937年12月,年僅13歲的李高山參加了南京保衛戰。他所在的連被分配鎮守挹江門城樓。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對挹江門形成包圍。繳械被俘后,李高山和其他中國士兵被日軍押至洋房內,遭到日軍機槍掃射。因為個子矮小,李高山被前面的人擋住,僥幸躲過日軍的屠殺。當時,他踩著尸體跑到了二樓,日軍澆汽油放火焚燒遇難者遺體,烈火濃煙直沖樓上,他從陽臺逃生。

其后,李高山一行六人躲到一棟樓房的樓頂被日本兵發現,六人被用繩子反綁,押至水池邊集體殺戮。小個頭的李高山站在最后,槍一響他就往回跑,躲到一戶人家的床底僥幸生還。

2018年,

李真銘參加紀念館紫金草志愿服務隊,

為參觀者、中小學生做志愿講解。

在館中,

他講得最多的是“和平來之不易”。

父親過世后,

李真銘深刻感受到,

作為講述者的責任更重了。

阮定東

“我們這些幸存者為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作證,希望能夠提醒人們,以史為鑒,珍惜和平。”

阮定東與兒子。 泱波 攝

1937年12月日軍進犯南京時,

阮定東的爺爺阮家田的住房,

被日本飛機炸毀,

全家六口人逃向江北老家。

爺爺抱著他走得慢,

沒能和全家一道上船。

“逃到燕子磯江邊時,

爺爺為了保護懷中的我,

被日本兵刺成重傷。

之后,

他被找來的家人抬回六合家中,

3天后就去世了,

年僅47歲。”

阮定東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名單墻前。泱波 攝

這段過往,

成了老人一生的痛。

他也下定決心,

把爺爺的經歷告訴更多的人。

他到紀念館,

講述了家族在1937年,

日軍屠城時的遭遇。

孫子阮杰大學畢業后,

加入到紀念館紫金草志愿服務隊,

向國內外參觀者講述家族的經歷。

多次到江邊重走逃難之路,

派孫子出席和平集會……

已是耄耋之年的阮定東并未停下腳步,

他堅信:史實不容歪曲,

正義不會遲到,傳承不會缺席。

夏天行

“今后,我們也會在海外以幸存者家屬的身份,向外國朋友、華僑華人講述這段歷史,讓更多人了解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向世界傳遞和平之聲。”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為去世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王素明舉行熄燈儀式,追思逝者。 泱波 攝

今年8月15日,

首批13名,

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

正式上崗。

夏天行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紀念館志愿服務,

向海內外參觀者,

講述岳母王素明的經歷。

王素明(左)、夏天行(右)。(拼版照片) 泱波 攝

王素明原本姓楊。1937年冬,侵華日軍攻占南京城時,王素明的父親在南京堯化門一帶教書,被日軍以“破壞分子”的罪名抓走,不久被殺害。后來,母親因無力養活兒女,將膝下四個孩子都送給別家領養。她被一戶王姓人家收養,從此改名王素明。

雖然王素明的童年是一段黑暗的時光,但她一生熱心公益事業。退休后,王素明在社區志愿服務了20多年。她曾是南京市秦淮區年紀最大的南京青奧會志愿者,被親切地喚作“青檸奶奶”。2022年3月23日,老人離開人世,享年87歲。

王素明參加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遺屬家祭活動啟動儀式。(資料照片) 泱波 攝

夏天行通過自學英語,

時常向外國友人提及這段歷史。

“學好外語,

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南京大屠殺,

把這段歷史真相說清楚、講明白。”

常小梅

“作為幸存者的后代,我有義務傳承這段家庭記憶,記錄那場反人類的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恥辱和傷痛。作為中華兒女,我更有義務傳承這段民族記憶……更希望喚起更多的人,不因時間久遠而遺忘那段歷史,牢記曾經的恥辱和苦難,擔負起建設國家的重任。”

紀念館入口處的群雕中,

有這樣一組雕塑:

胸口被刺的母親,

掙扎著給幼兒,

喂了最后一口奶后死去。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母親的最后一口奶》雕塑作品前,常志強陷入回憶。 常小梅供圖

這組雕塑,就是以常小梅父親、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常志強,

一家的悲慘遭遇為原型。

常小梅介紹:“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我們家厄運降臨。一個日本兵端著刺刀,一刀戳向我祖母的胸口,頓時鮮血如注。我父親最小的弟弟被摔到了地上,哇哇大叫,日本兵拿起刺刀,對著他就是一刺刀,挑起來,拋出去幾尺遠。又無情地捅刺其他3個年幼的孩子。”

“當父親把他的小弟弟抱到我祖母面前時,祖母掙扎著要給最小的孩子再吃口奶。此時,祖母已不能說話,漸漸地垂下了頭。那年,父親只有9歲。”常小梅說。

“每每看到那座雕像,

我都難以抑制心中悲痛。”

2019年,

常小梅將父親的“微觀史”,

整理成一本書,

目前已出版發行中英日3種文本。

常小梅(左)、常志強(右)。(拼版照片) 常小梅供圖

常小梅告訴中新網記者,

很多內容都是她在晚上整理的。

夜深人靜時,

她讀到這些口述時,

眼淚就止不住地往下流。

“經常寫不下去,

心里的那種壓抑和難受,

很難用文字來表述。”

馬庭寶

“希望日本右翼能停止歪曲南京大屠殺史實;也希望后輩能牢記歷史、珍愛和平。”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馬庭寶和女兒馬明蘭。泱波 攝

當父親和舅舅等親人,

被侵華日軍掃射時,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馬庭寶,

還是咿呀學語的2歲孩童。

當時,

馬庭寶并不明白什么是戰爭,

不懂什么是親人的逝去,

更不知道這對自己意味著什么。

長大后,

馬庭寶漸漸明白,

自己的命運,

與這段家事、

城殤、國難緊緊相連。

他用一生證明:

在歷史面前,

每個人都不可置身事外。

已是四世同堂的馬庭寶決定,

將南京大屠殺記憶傳承的重任,

交到女兒馬明蘭、

馬明虹的手中,

希望這段家族記憶,

一代代接力下去。

艾義英

“我希望,子子孫孫都要記住南京大屠殺給老百姓帶來的苦難。但更重要的是告訴他們,要好好學習、努力工作,盡己所能為國家作貢獻。”

1937年12月13日,

侵華日軍在南京及周邊地區,

開始長達6周的血腥暴行。

艾家雖貧苦但幸福的小日子,

戛然而止。

艾義英的父親艾仁銀、

兩個叔叔艾仁炳和艾仁林、

兩個堂哥艾義生和艾義榮,

以及姑爹父子倆都被日軍抓走。

圖片艾義英(右)參加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庭祭告活動。 泱波 攝

“我記得當時我抱著爸爸的腿,說:‘爸爸你不能走,你走了我怎么辦。’爸爸轉回身說:‘乖,爸爸馬上就回來。’這是爸爸跟我說的最后一句話。”

7位被抓的親人中,

只有艾義英的堂哥,

艾義榮被救了回來,

其他6人均被日軍殺害。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艾義英和兒子黃興華。 泱波 攝

戰爭的硝煙遠去,

親歷者隨著歲月的流逝,

不斷凋零。

幸存者后代、

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

正在成為傳播真相的中堅力量。

這些年,

艾義英的兒子黃興華,

一直陪伴母親,

參加各種紀念活動、

證言集會。

“我經常到紀念館來,

為參觀學習的青年學生,

包括一些外地的游客,

介紹這段歷史,

也把我母親的慘痛經歷,

講給大家聽。

我希望自己的微薄之力,

可以讓更多人記住歷史、

珍惜和平、

遠離戰爭。”黃興華說。

當年浩劫中幸存下來的孩童,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

時光催老了人們的容顏,

但不會改變歷史真相,

不會消磨人們的勇氣。

圖片南京小學生撞響和平大鐘。泱波 攝

這段承載了家族傷痛、

民族之殤的世界記憶,

正代代傳承,

正義之聲、

和平之聲歷久彌堅。

記者:程勵 唐娟 泱波 朱曉穎 申冉 鐘升 楊顏慈 徐珊珊

關鍵詞:

熱門推薦